- 【辨伪常识】收藏总打眼?因为看“形”不看“神”!
赝品究竟比真品差在哪里?有人说在于年代感。许多人看藏品是否有年代感,主要看“旧”,看包浆,看磨损,看岁月的痕迹。
诚然,久远的藏品往往经历过许多岁月的风霜,留下无法掩盖的痕迹。但单纯看“旧”的思路也为作伪提供了简单便捷的方法。
伪品:经氢氟酸浸泡后的釉面(局部)
单纯的做旧尽管不能媲美大自然的造化,但要骗过普通人的眼睛,其实并不困难。有条件有“耐心”的造假者,甚至愿意投入时间和心血去做旧,使出化学试剂、风化曝晒、沙土陶泥十八般武艺,因此,只是看“旧”难免打眼。
事实上,鉴定藏品,不仅要看“形”,还要看“神”。文物艺术品鉴定“时空形意比对法”警示我们,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审美趣味、工艺风格,真正“旧”的可能不是破破烂烂的外表,而是现在看来有点“不合时宜”的制作追求。
例如,据金史记载,女真贵族每年都要进行放鹘(即“鹰”)捉雁、捕鹅的活动,并称为“如春水”,海东青啄雁纹表现的正是这一活动。这类题材的玉器被人们称为“春水玉”。
金·海东青攫天鹅饰
故宫博物院藏
试看这一玉饰,在层叠交错的荷叶丛中,海东青往天鹅头上俯冲而去,以小见大,反映出游牧民族春水弋猎的情景。
这不是能轻易地从“形”上能伪造而成的,它反映了一时一地的时代风气和真实景象,制作者需要从现实取材,再呈现于艺术之中,现代人不可能跨越多年的时空和地域,切身地展现出当时的特色来。
又如,宋朝普通平民也可把金银器皿作为生活用具,多为酒器、食器。与铜镜相似,宋金银器趋于精巧简朴,不少器物都铭刻有店铺名称、产地和工匠姓氏。这无疑是与现代截然不同的器物认识。
宋·乳钉狮纹鎏金银盏
南京博物院藏
宋朝金银器一般较为小巧,胎体轻薄,常见仿古器物。器物成型多依靠钣金,有时也采用夹层法。采用夹层法的器物仅用两片金属片打造,金属片之间留有空隙,这样就能以较少的材料打造出厚重的效果。
宋·梅月纹银盘
南京博物院藏
纹饰上,则以花卉纹居多。像上图“梅月纹”,审美趣味也独具风雅特色,与现代大为不同,不是现代人单从“形”上去仿造就能仿造出来的。
宋·吉州窑黑釉剔花梅瓶
故宫博物院藏
可见,要懂收藏,懂鉴定,若是缺失基本的对各个时代器物文化的了解,是不可能做到真正理解的。
《中国器物简史》就是这样的一套书,为您介绍我国各个历史时代的器物文化,为鉴定、鉴赏文物艺术品奠定深厚的文化历史基础,以免流于“形”、流于浅薄,书中还附有大量精美的文物图片和鉴定案例,帮助深入理解,把理论知识渗透到实践中去。
快来订购,开启你的收藏鉴赏之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