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在线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当前页面:当代名家专题 - 详细内容
  • 玉器的仿与伪
    玉文化是中国历史上最悠久的文化精髓,它贯穿于人类发展的始末,以其丰富的内涵和特有的文化,为时代的发展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成为文明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众多藏友和爱好者的观念中,一般都把仿古玉与伪古玉等同看待。其实不然,仿古玉与伪古玉有着本质的区别。
仿之精髓
  古玉文化历经数千年,其文化精髓传承复杂,其中艺术仿古是传承的主要途径。正如古玩界对于仿古玉有这样的口诀:“唐仿战国,宋仿汉,明仿宋,清乱仿。”这说明“仿”这个东西古早已有,但是这种仿古通常是仿照先祖的形制和器形进行发挥,力求超越前人,不乏精湛的制作。特别是清三代帝王爱玉,要求制玉工做到无所不能,前人有的我们更好,前人没有的我们创造,与后世的造假在性质上有着根本的区别。仿古玉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皇家贵族、达官显贵、文人墨客的玩赏物,具有时代特征和美学价值,对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也正是因为有了一代又一代的制玉工匠的精心制作,使祖先的玉文化没有随时间的推移、朝代的变迁、王权的更替而消磨,甚至是消亡。
仿古玉出现于唐代而盛行于宋、明、清。一个时代的仿古玉制造,尤其是仿古效果的好坏,不仅取决于琢刻技术,还取决于当时社会文化艺术理念。仿古玉器构成古玉器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宋代宫廷开始有规模仿制古玉器,皇宫中设有玉院,专门生产时用玉器和仿古玉器,南宋高宗时期还曾专门编了数卷《古玉图谱》,详细地描绘了他所拥有的古代玉器的纹饰、器形。上行下效,搜觅古玉器、仿制古玉器之风从此大盛。这个“仿”本意是继承,是为了不让古玉器绝迹,它的出发点是好的。事实上历代高仿玉器也是极有收藏和经济价值的。
伪之危害
  伪古玉,即假冒古代之玉器。伪玉的制作特点是:玉料绝大多数采用地方玉且质感不佳,雕工粗糙,老玉新雕,甚至以石代玉。由于造假者缺乏历史文化底蕴,因此往往造出的伪玉是料差工搓、自创纹饰。纹饰造型古怪不说,而且由于化学,物理做旧的方法被广泛应用,伪玉多数都有表面质变现象。
有专家说目前市场上九成以上的高古玉都是赝品,从史前红山古玉、良渚古玉、齐家古玉到三星堆玉器,没有哪一类古玉能逃得出伪造者的手掌。而且与过去相比,如今的伪玉制造者学识提高,手段趋于成熟,兼以多道工序造假,其专业化程度之高,令绝大多数收藏爱好者分不清真伪。这个“伪”出发点就不怀好意,粗制滥造,目的只为赚钱,毫无艺术传承性。
由此可知,仿与伪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仿古玉旨在仿制古玉的造型、纹饰和风格,目的在于欣赏和传承;而伪古玉则不同,伪是假,它以假充真,以获取高额利润为目的,刻意地按照样品模式去加工,通过特殊的技术工艺对玉器作旧处理,企图以假乱真。
我们推崇“仿”,鼓励精湛的“仿”,但绝不容忍“伪”。特辑此篇,以飨读者。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 艺术品鉴定评估之困惑 - 2013.06.14
下一篇: 广东省美协官方网站开通仪式 - 2013.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