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术品鉴定评估之困惑
2012年02月,书画鉴定助理韩凌云:中国艺术品立足于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以其自身独具的艺术文化特殊性诠释着特定的文化。收藏中国艺术品,一方面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满足人们精神上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艺术品具有巨大的升值空间,有可观的经济效益,能够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如今随着住豪宅、买靓车、带昂贵的珠宝首饰且有结余的经济条件下,人们越来越热衷在“收藏”这个升值快、回报明显的市场上,“收藏”日益成为人们投资项目之一,文化艺术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对艺术品鉴定评估工作尤显重要。
2004年,文化部成立文化市场发展中心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在文化部文化市场司指导下,规范和加强全国艺术品市场管理并试行开展文化艺术品鉴定评估工作。由于改革开放前后此项工作长期缺失,未能及时出台艺术品鉴定方法、鉴定程序及标准,截止到今天市场未有合理的导向和严谨的管理。区区几年的时间,在社会上层出不穷的艺术品鉴定评估“专家”、“委员”、“机构”、“中心”等等,那问题是:对艺术品作出的“鉴定评估”的他们是从何而来?鉴定的方法是什么?标准在哪里?这不由得引起我们对艺术品鉴定评估行业的深思和困惑。
目前,在中国越来越活跃的艺术品市场上,艺术品的流通促进文化艺术品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由于市场发展速度过快,艺术品鉴定评估行业的设立远远跟不上市场的需求,并且艺术品鉴定评估市场不断遭受“危机”。2011年“3.15在行动”节目曝光了北京的两家文物鉴定公司。一家是位于琉璃厂的聚宝斋;另一家是位于东三环的联合国际大厦,传闻只要付给鉴定师一定费用,就可以随便出具“鉴定证书”;最近报道刊登的“谢根荣”事件,“大牌专家”依赖自己的“头衔”和“权杖”时却不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来对“玉衣”作出鉴定评估,虽未触及到法律法规,却引起人们对于艺术品鉴定评估工作的反思。现在的艺术品鉴定评估鱼龙混杂的现象太多,艺术品的鉴定评估市场不规范,导致“鉴定证书”满天飞,怎一个“乱”字了得?
以上这些事件逐渐报道出来以后,在社会上引起很大的轰动,不仅鉴定评估行业的人们遭受打击,更让人们对于鉴定评估行业的“专家”大打折扣,重新再认识“专家”的“专业”度。
作为一般的鉴定评估人员,在社会远负盛名的一般都是在国家特设的机构潜心搞学术,他们对文博馆、院及某些墓葬出土文物做研究,民间收藏并非都有接触,文物管理机构明文规定专业人员不允许参与民间藏品鉴定。且文物系统的专业人员对自己所研究的专业和某朝代有研究成果,并非对各门类艺术品都认识可以做出准确的鉴别,这是文博工作的常识,也是社会人士及艺术收藏爱好者应该了解的。
2007年,文化部试点单位文化市场发展中心艺术品鉴定评估机构受聘的某些专家进入市场后,受经济利益的影响未能实事求是的参与工作,社会反映不好,经多次整改效果不佳,2011年初文化部整体转企改制过程中撤销其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并于八月向全国公示。
目前文化部直属从事艺术品鉴定评估工作的“文化部艺术服务中心艺术品鉴定评估广东工作站”,应市场的需要制定的各项鉴定规则和标准还处于试行阶段,鉴定条例、方法、程序还在完善之中,以稳中求发展,逐渐达到文化艺术市场发展的需求,且聘请的委员人数有限,他们工作作风严谨认真。与市场充斥着的各类“专家”人数比例悬殊。虽然“文化部艺术服务中心艺术品鉴定评估广东工作站”日益为人们所了解,然而眼下各类民间鉴定、寻宝的“专家”多之又多,他们却占领了大片的市场。
此类“专家”一般以个人的名义出现在市场,其中部分人员没有专业知识,不懂审美,更没有艺术理论,甚者不看历史,不懂历史,谈何鉴定知识。所谓的“专家”一般是自封的,他们对艺术品经营极感兴趣,对某些艺术品有些认识,为达到挣钱的目的,在“金钱”利益的驱使下唯利是图,依托社会某些机构出具鉴定证书,随意“鉴定”,在社会到处活动,影响并扰乱了艺术品的鉴定评估工作。
送鉴人也别有用心,想当然地认为其藏品是“真”的,对其期望值很高,愿望与经济利益做捆绑,希望获得较高的价值评估,给未有良知的“专家”制造温床。而正规的鉴定机构贯彻文化部的政策,执行鉴定程序,如实诚恳地对其藏品作出客观地鉴定和评估,往往使送鉴人不能如愿。然而,真正的好藏品在市场上流通的并不多,高价值的藏品就更少,一般都是普通老百姓日常使用流传下来的东西,年份够,价值却不高。社会人士艺术爱好者并不了解此情况,往往期望值过高,因此造成送鉴人期望价格与实际价格相差太大,当专家给出鉴定结果时,送鉴人难以承受,而伪“专家”迎合送鉴人的心理,鉴定该艺术品“好”、价值“高”的结果悬殊。长此以往,造成具备正规、权威性的机构门可罗雀,而那些所谓的“鉴定机构”却门庭若市。是对日趋繁荣的艺术品投资市场出现这种现象是极其可悲和讽刺的!
总之,目前中国艺术品的鉴定评估行业鉴定体系杂乱,缺失职业道德的“专家”不乏其人,权威鉴定机构鉴定条例、方法、程序还不够完善,是一个亟待整顿和规范的行业。因此,中国艺术品鉴定评估工作应在文化部有关司局指导下规范鉴定评估程序,引导市场走向规范,对文化艺术品开展鉴定、评估进行全方位的调整和整顿,为社会人士和艺术收藏爱好者更好地提供全方位的引导,但愿中国的艺术品鉴定评估工作不断朝着科学规范、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2004年,文化部成立文化市场发展中心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在文化部文化市场司指导下,规范和加强全国艺术品市场管理并试行开展文化艺术品鉴定评估工作。由于改革开放前后此项工作长期缺失,未能及时出台艺术品鉴定方法、鉴定程序及标准,截止到今天市场未有合理的导向和严谨的管理。区区几年的时间,在社会上层出不穷的艺术品鉴定评估“专家”、“委员”、“机构”、“中心”等等,那问题是:对艺术品作出的“鉴定评估”的他们是从何而来?鉴定的方法是什么?标准在哪里?这不由得引起我们对艺术品鉴定评估行业的深思和困惑。
目前,在中国越来越活跃的艺术品市场上,艺术品的流通促进文化艺术品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由于市场发展速度过快,艺术品鉴定评估行业的设立远远跟不上市场的需求,并且艺术品鉴定评估市场不断遭受“危机”。2011年“3.15在行动”节目曝光了北京的两家文物鉴定公司。一家是位于琉璃厂的聚宝斋;另一家是位于东三环的联合国际大厦,传闻只要付给鉴定师一定费用,就可以随便出具“鉴定证书”;最近报道刊登的“谢根荣”事件,“大牌专家”依赖自己的“头衔”和“权杖”时却不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来对“玉衣”作出鉴定评估,虽未触及到法律法规,却引起人们对于艺术品鉴定评估工作的反思。现在的艺术品鉴定评估鱼龙混杂的现象太多,艺术品的鉴定评估市场不规范,导致“鉴定证书”满天飞,怎一个“乱”字了得?
以上这些事件逐渐报道出来以后,在社会上引起很大的轰动,不仅鉴定评估行业的人们遭受打击,更让人们对于鉴定评估行业的“专家”大打折扣,重新再认识“专家”的“专业”度。
作为一般的鉴定评估人员,在社会远负盛名的一般都是在国家特设的机构潜心搞学术,他们对文博馆、院及某些墓葬出土文物做研究,民间收藏并非都有接触,文物管理机构明文规定专业人员不允许参与民间藏品鉴定。且文物系统的专业人员对自己所研究的专业和某朝代有研究成果,并非对各门类艺术品都认识可以做出准确的鉴别,这是文博工作的常识,也是社会人士及艺术收藏爱好者应该了解的。
2007年,文化部试点单位文化市场发展中心艺术品鉴定评估机构受聘的某些专家进入市场后,受经济利益的影响未能实事求是的参与工作,社会反映不好,经多次整改效果不佳,2011年初文化部整体转企改制过程中撤销其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并于八月向全国公示。
目前文化部直属从事艺术品鉴定评估工作的“文化部艺术服务中心艺术品鉴定评估广东工作站”,应市场的需要制定的各项鉴定规则和标准还处于试行阶段,鉴定条例、方法、程序还在完善之中,以稳中求发展,逐渐达到文化艺术市场发展的需求,且聘请的委员人数有限,他们工作作风严谨认真。与市场充斥着的各类“专家”人数比例悬殊。虽然“文化部艺术服务中心艺术品鉴定评估广东工作站”日益为人们所了解,然而眼下各类民间鉴定、寻宝的“专家”多之又多,他们却占领了大片的市场。
此类“专家”一般以个人的名义出现在市场,其中部分人员没有专业知识,不懂审美,更没有艺术理论,甚者不看历史,不懂历史,谈何鉴定知识。所谓的“专家”一般是自封的,他们对艺术品经营极感兴趣,对某些艺术品有些认识,为达到挣钱的目的,在“金钱”利益的驱使下唯利是图,依托社会某些机构出具鉴定证书,随意“鉴定”,在社会到处活动,影响并扰乱了艺术品的鉴定评估工作。
送鉴人也别有用心,想当然地认为其藏品是“真”的,对其期望值很高,愿望与经济利益做捆绑,希望获得较高的价值评估,给未有良知的“专家”制造温床。而正规的鉴定机构贯彻文化部的政策,执行鉴定程序,如实诚恳地对其藏品作出客观地鉴定和评估,往往使送鉴人不能如愿。然而,真正的好藏品在市场上流通的并不多,高价值的藏品就更少,一般都是普通老百姓日常使用流传下来的东西,年份够,价值却不高。社会人士艺术爱好者并不了解此情况,往往期望值过高,因此造成送鉴人期望价格与实际价格相差太大,当专家给出鉴定结果时,送鉴人难以承受,而伪“专家”迎合送鉴人的心理,鉴定该艺术品“好”、价值“高”的结果悬殊。长此以往,造成具备正规、权威性的机构门可罗雀,而那些所谓的“鉴定机构”却门庭若市。是对日趋繁荣的艺术品投资市场出现这种现象是极其可悲和讽刺的!
总之,目前中国艺术品的鉴定评估行业鉴定体系杂乱,缺失职业道德的“专家”不乏其人,权威鉴定机构鉴定条例、方法、程序还不够完善,是一个亟待整顿和规范的行业。因此,中国艺术品鉴定评估工作应在文化部有关司局指导下规范鉴定评估程序,引导市场走向规范,对文化艺术品开展鉴定、评估进行全方位的调整和整顿,为社会人士和艺术收藏爱好者更好地提供全方位的引导,但愿中国的艺术品鉴定评估工作不断朝着科学规范、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