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一批网络文化市场典型案件
每天90秒,艺界大事看个够!
采编/中国艺术品鉴定网
文化播报
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一批网络文化市场典型案件
3月30日,“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全国博物馆馆长论坛”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文化和旅游部部长雒树刚、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出席论坛并致辞,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作主旨发言。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副司长金瑞国、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安来顺及博物馆馆长、专家学者等近70人参加。论坛期间,国家博物馆与故宫博物院,与首都博物馆、天津博物馆、河北博物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分别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民国时期文献保护工作座谈会在国图举行
3月29日,民国时期文献保护工作座谈会在国家图书馆举行。来自全国近40家图书馆和档案馆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就民国时期文献保护工作进行了探讨。与会学者具体围绕推动建立全国范围文献保护工作协调机制,进一步开展文献普查和编制《民国时期文献总目》,开展海内外民国时期文献的调查与征集,促进文献实物回归以及微缩、数字化成果回归等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艺界纵览
孔雀蓝釉:那一抹雨过天晴的惊艳
波斯孔雀蓝釉陶瓶 刘华墓出土
磁州窑孔雀蓝釉罐 元
法蓝孔雀蓝釉是一种美丽的色彩釉,其釉色之名称来源于孔雀羽毛。孔雀蓝釉是以铜元素为着色剂,烧制后呈现亮蓝色调的低温彩釉。釉光华丽,品种丰富多彩,而且在此基础上又发展成了法花,大大丰富了中国陶瓷品种。据目前考古发现表明,孔雀蓝釉器物传入我国,最早可追溯到五代闽国刘华墓出土的三件孔雀蓝釉陶瓶。五代闽国时期,王审知等统治者积极推动海外贸易,福州、泉州等地的贸易港口因此形成“填郊溢墎,击毂摩肩”的繁荣景象。刘华墓出土的孔雀蓝釉陶瓶既是通过当时的海外贸易渠道输入福州的。
加拿大考古学家发现北欧维京海盗定居点
近日,考古学家在加拿大发现了长久以来不为人知的北欧维京人定居点。据称,在1000多年前,远渡重洋的斯堪的纳维亚人在北美建立了一个定居点,这比哥伦布还要早500年。
展览速递
予所收蓄 永存吾土——张伯驹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展
4月2日,为纪念张伯驹先生诞辰120周年、表达对张伯驹先生的怀念,“予所收蓄 永存吾土——张伯驹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展”在故宫武英殿开幕。本次展览以国有博物馆中经张伯驹先生鉴藏的古书画为限,展品共33件(套)。展期将持续至2018年5月6日。
致远舰出水文物展
“致远舰出水文物展”于2018年4月3日至2018年5月27日在辽宁省博物馆一层3号展厅举行。展览将为观众搭建起沟通历史与现实的桥梁,在重温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在缅怀英烈中传承爱国精神。
艺术杂谈
周南高速周口段文物发掘结束 发现古墓160多座
周(口)南(阳)高速周口段文物勘探、发掘工作宣告结束,共发掘古墓160多座,历经春秋、汉代、唐宋、清末等多个历史朝代。这批古墓的发掘,对研究古代乡里社会提供了难得一见的实物材料。
粉彩茶盅 记录清明踏青风俗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和端午节、中秋节、春节并称为我国的“四大节日”。它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事实上,对于古人来说,清明节不仅仅是祭奠祖先,上坟扫墓的时节,还是踏青出游,赏花观景的好时节。西汉时期编撰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所谓“清明风”,便是清爽明净的春风,能够催发万物生长。因此,古书《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古人遗留下来的器物,不少便与清明有关,并记述着古人的清明,像这只清代光绪年间制作的茶盅,便是其中一例。
更多艺术资讯敬请关注公众号
搜索“中国艺术品鉴定网”
或扫描以下二维码
此文为看点中国艺术品鉴定网原创内容,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