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鉴真玉”第二讲 | 知玉-鸮鸟图腾
鉴

真
玉
01
红山文化时期
红山文化时期的玉鸮(xiāo),应该是部落的图腾标志。红山文化大体分布于内蒙和辽西地区。目前发现的史前新石器文化遗存中,只有红山文化的猪龙、鸮鸟玉器与以黄帝传说为代表的中原文化遗存有这么多的关联。

红山文化图腾性玉器反映了红山先祖的生产、生活、生育和生灵这"四生"情况。专家说,红山文化的每一件玉器均是“四生”的反映。黄帝部落许多图腾,为社会所共同崇拜、从而成为共同的图腾。从文献上看,一是龙,二是凤。从出土玉器实物上看也是如此:以蛇为原型的龙,以鸮鸟为原型的凤,组成了玉龙、玉凤系列。由此可以推断,龙和凤是黄帝部族的最高图腾,玉龙、玉凤(玉鸮)是红山最尊崇的玉器造型。
02
商朝时期
到了商朝时期,鸮鸟图腾的象征意义,首先是取其狞厉形象,视为“战神”,然后是视其为沟通人间与天地鬼神的“通灵之神”。

此枚玉鸮通体黄色,有褐色土沁,鸮首凸起,眼部轮廓偏扁平,略显温顺,当是强调鸮鸟是沟通天地鬼神的使者。商朝时期因金属等硬质工具的普遍使用,此时的玉器制作工艺已较新石器时代的工艺有了极大进步。此件玉鸮,表面纹饰雕琢痕迹已明显工整,当为工具改良的体现。玉鸮的使用,到了商朝中后期,扩展到王族以外的一般贵族。殷商时期文物的造型中,以鸮鸟为代表的动物造型十分丰富,妇好墓便有7件玉鸮出土。两周时期,使用鸟形玉器进行礼仪、祭祀活动或者陪葬的现象也十分盛行。
03
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此类器形日渐稀少,但仍偶见使用。此时同类鸟形玉器,反而因为稀少而弥显珍贵。
此枚汉代玉鸮玉佩,材质为和田青白玉,雕琢写实,呈站立姿态,正反两面都雕刻有羽毛纹饰,立体感颇强。尾部内卷,用镂空手法表现与躯体主干的不同风格,同时镂空部位可以穿绳引线,以方便佩戴装饰。

此枚玉鸮,通体黑沁,“中毒颇深”,不经过千年以上水银浸泡,不足以形成如此效果。出乎配饰主人意料的是,此物在两千多年后,还是满足了他的沟通意愿——沟通了古今来者,而不是天地鬼神。
04
宋代时期
宋代鸮鸟玉璧。此枚鸮鸟玉璧,黄褐沁、黑褐包浆镂空蜷体鱼鳞纹,鸮鸟眼睛微闭,嘴巴埋于尾部,似悄然小憩。

05
元代时期


本件玉鸮,取材上乘,可能是西征途中获得和田玉。玉材形状椭圆,恰似鸟蛋,双翅微微收敛,恰如护蛋护崽之温柔。尾部的雕琢吸取了蒙古族裙摆样式,双足抱于胸前,细腻到指甲也刻划出来。一片片羽毛错落有致,细腻光滑。这只玉鸮鸟应该是图腾鸟,同时从姿态看,又是母亲鸟。细细品鉴,情趣盎然。
06
明代时期
明代器物,仿西周玉器。明代时期,因为分封了许多藩王,这些藩王并无真正政治地位和军事能力,但是在经济上却养尊处优,说藩王子弟是纨绔子弟也恰如其分。这个时代,贵族在艺术创作方面,有复古之风,分封的藩王子弟会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家身份类比于周代时期的诸侯,所以玉器、金属器制造方面,就大量仿制西周时期器物造型。

此件玉器表面呈现的凤鸟饰纹,既仿照西周前后鸮鸟造型,又多了几分似凤鸟演化的文化意象,观之耐人寻味。
07
现代
现代岫岩玉鸮。此件玉鸮为仿红山文化作品,假沁,低硬度,粗劣刀工,刀法粘连含糊,胸腹之间横切两刀尤其败笔。对玉鸮文化理解浮浅,参照物当不是古器原型,只是参照图片依样刻样,白白浪费一块美玉。希望遇见慧眼识玉之人,重新雕琢有缘器物,赋予新生。

知玉之音,知玉之色。
知玉之形,知玉之品。
欢迎入群品鉴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