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在线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当前页面:新闻 - 详细内容
  • 【辨伪常识】“芒口”是什么?为什么能成为陶瓷鉴定依据?

宋人编写的《坦斋笔衡》讨论到“窑器”时说到:

“本朝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


意思是,因为定窑的白瓷“有芒”,没有达到使用的标准,汝窑青瓷便一举崛起,成为宫廷用瓷。

这话在讨论宋代名窑制器时时常被引用,成为定窑、汝窑瓷器地位变化的重要依据。


论资历,定窑当是五大名窑之首,历史可以上溯到晚唐及五代时期,其余四大名窑皆是到宋代才得到兴起。


北宋·定窑白釉刻回纹盏花

藏于故宫博物院


到了北宋,以釉色暖白、瓷胎硬白、器型典雅、装饰手法高超等一系列优势著称的定瓷受到朝廷喜爱,从民窑逐渐跃升为贡窑、官窑,一直称雄北宋宫廷瓷器界达百年之久。


北宋·赵佶及宫廷画家《文会图》

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馆


然而到了北宋晚期,定窑白瓷却被称为“不堪用”,“有芒”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导致了宫廷“弃定用汝”呢?


陶瓷界普遍认为,“芒”指芒口,芒口俗称毛边,指盘、碗在入窑烧制前去掉釉的一圈边口所露的胎骨。



陶瓷问世以来,均为仰烧,为了防止釉料粘连,要去掉底足一圈釉,称为涩足。


从北宋中期开始,定窑开始采用覆烧技术,即用垫圈组合的匣钵将碗、盘类器物扣过来烧。

垫圈组合的匣钵高度只有仰烧匣钵的五分之一或六分之一,因此能节省大量窑炉空间,同时烧制多件瓷器,降低烧造成本,提高烧制效率。


覆烧法与仰烧法匣缽占用空间对比


覆烧法


但是,覆烧法也导致了一个很大的缺陷:为防止釉料与匣钵粘连,入窑前需要把口沿附近一圈的釉料提前刮掉,因此会露出胎骨,造成“芒口”。


为了避免芒刺对使用的影响,常常用金、银、铜等金属包住口沿,使之同时起到装饰的作用。


北宋定窑白釉刻螭龙花卉纹花口盘

2020年保利“十面灵璧山居”旧藏


但要注意的是,覆烧法一经发明后,因为出色的工作效率,在全国多个窑口都得到了推广,因此“芒口”并非定窑独有的缺陷,金属包边装饰并不是只有定窑瓷器才有的。


北宋·定窑刻莲花纹盏


南宋·吉州窑满天星盏


因为仰烧匣钵可以重复利用,芒口覆烧所使用的垫圈组合的一次性匣缽比仰烧匣钵更加耗费材料。

成本因素最终导致了覆烧工艺的消失。但瓷器上的包口工艺却延续了下来,在汝窑、官窑、哥窑等瓷器上均有发现。


识别“芒口”,是鉴定瓷器的重要内容。学习相关陶瓷知识,有助于在鉴定之路上作出科学合理的判断。

关注我们,了解更多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 通往财富的未来职业发展之路 - 2022.10.10
下一篇: “新中国成立以来绘画作品展”在首博开幕 - 2022.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