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在线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当前页面:新闻 - 详细内容
  • 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 | 中国与孟加拉国:从僧侣求法到民心相通

中国与孟加拉国:从僧侣求法到民心相通

从历史上的宗教交流到官方互动,再到新世纪的经贸合作,中孟两国的交往从民间到高层绵延2000多年,经历过亲密、疏远,将在“一带一路”和“金色孟加拉梦想”的融合中结出新的硕果。

(一)中孟两国交往历史

孟加拉国地处恒河与布拉马普拉河交会的三角洲地带,濒临大海。西汉时期,作为中印海上贸易航线必经之地,孟加拉地区就已形成天然良港,到8世纪才开始衰落。

恒河三角洲地区靠近印度,汉唐时期向印度西行求法而途经孟加拉地区的中国僧人成为两国之间最早交往的见证者,如东晋僧人法显(335-422年)、唐代僧人玄奘(602-664年)等。

两国的宗教交流一直延续到北宋时期,辽代和西夏也有僧徒到访的记载。南宋之后,孟加拉历任统治者不再推崇佛教,两国的宗教交流才逐渐停滞。宋元时期,中国官方推崇海外贸易,在最重要的几部有关海外地理的著作中,孟加拉地区也从未缺席。

明朝,中国的对外贸易整体呈现收缩的状态,永乐时期的郑和下西洋事件(1405年-1433年)是一个例外,时称“榜葛剌”的孟加拉形成了与中国明王朝之间进行官方交流的最频繁记录。永乐时期,出版了用汉语注音其他语言的词典——《华夷译语》,涉及13种语言,其中就包括《榜葛剌译语》。

郑和下西洋结束之后(1433年),中孟两国的官方交往骤停,只剩零星的民间交往存在。另一方面,西方殖民者自17世纪初开始入侵南亚次大陆地区,使得双方的官方往来完全中断。

(二)曲折中开启新的合作篇章

1947年印巴分治,孟加拉地区被分为东、西两部分,西部归属印度,东部归属巴基斯坦。1971年3月,归属于巴基斯坦的部分宣布独立,1972年1月孟加拉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

1975年10月4日,孟中两国发表公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孟中友谊的历史从此翻开新的一页,两国的友好关系进入迅速发展阶段。两国的政治关系、经贸关系、军事关系和文化关系不断加强和深化。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两国高层领导的互访始终不断;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和孟中两国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孟加拉国恢复了议会民主制度,中国的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并开始实行市场经济。在这样的背景下,孟中友好关系继续发展,并呈现出务实的倾向。

进入21世纪,孟中友好关系出现了一些新的气象。孟加拉国是首个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的南亚国家。2016年10月,习近平主席成功访问孟加拉国,双方一致同意将中孟关系提升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签署了“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中孟经贸合作迈上新台阶。2019年7月,哈西娜总理正式访华,双方共同发布了《中孟联合声明》。

孟加拉国现已成为中国重要的承包工程市场,中国连续多年保持孟加拉国第一大贸易伙伴,2019年中国对孟加拉国投资增量排名第一。双方的经贸合作成为双边关系健康发展的稳定器,“一带一路”和“金色孟加拉梦想”日渐融合,正在缔结出日益丰硕的成果。

(三)合作项目:中孟联合发掘毗诃罗普尔佛教遗址

毗诃罗普尔佛教遗址位于孟加拉国中东部,发现于2010年,由孟加拉国地方文化组织阿格拉厦·毗诃罗普尔基金会主持毗诃罗普尔遗址系列考古发掘。该基金会通过孟加拉国外交部,于2013年底向中国驻孟拉国大使馆提出合作请求,希望得到资金和技术方面的援助。

纳提什瓦遗址鸟瞰

在中国驻孟加拉国大使馆的安排下,2014年12月至2019年1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团队6次赴孟,和孟加拉国欧提亚·欧耐斯恩考古研究中心组成联合考古队,对毗诃罗普尔古城的纳提什瓦遗址进行了4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发掘面积达6000多平方米,基本完成了遗址的全部发掘。

毗诃罗普尔古城目前包括东、西两处遗址,分别为拉库罗普尔遗址和纳提什瓦遗址。中孟联合发掘的纳提什瓦遗址,是一处佛教寺院遗址,也是毗诃罗普尔古城内发掘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遗址,年代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期遗址是一组庞大的塔院和僧院的综合体,年代约在公元780至950年;第二期遗址主要为“十字形”中心神殿及八边形佛塔等附属建筑,是孟加拉国金刚乘建筑的典型范例,年代约在公元950至1223年。

纳提什瓦遗址发掘现场

纳提什瓦遗址出土陶器

古城出土的佛造像(约公元11世纪)

毗诃罗普尔佛教遗址的发现,证实了这座都城的存在。遗址中所获取的信息,不仅对建立孟加拉国的历史编年具有重要意义,还为藏传佛教后弘期找到了源头。

(外 宣)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 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 | 中国与阿富汗: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 2021.10.27
下一篇: “增进文明对话、共塑亚洲未来” ——亚洲文化遗产保护对话会在京开幕 - 2021.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