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淘气,陶器穿了马甲,就不认识了?
元 吹笛、击节板陶俑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元人《我侬词》中写道“你侬我侬,忒煞情多,情多处,热如火。把一块泥,捏一个你,塑一个我”,借用陶瓷器的烧制譬喻爱情,构思巧妙,上述是文学的范畴,不过单从陶瓷器来看,其对于整个中华文明是举足轻重的而且其似乎与生俱来就与艺术结缘。
东汉 击鼓说唱陶俑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东汉 绿釉陶楼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唐 三彩载乐骆驼俑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人类使用火并能形成艺术品的能力很重要的一个体现就是陶器的烧制。成形后的粘土坯体,必须加以烧制,才能成为陶器。烧制的温度是区别陶与瓷的重要依据。而不是一般印象中的瓷器有釉而陶器无釉。实际上中国古代也有施釉的陶器,如三彩釉陶器。因此,釉并不是区别陶瓷的标志。
商 青釉瓷尊 郑州博物馆藏
按照今天的标准,陶与瓷的区别主要在于吸水率。陶器因为孔隙较大,吸水率通常在10%以上,而瓷器因胎体致密,且表面有釉层,吸水率通常在0.5%以下。吸水率需要用仪器测量,因此,人们常用烧制温度来区别陶与瓷。陶器因为陶土自身原因,烧制温度通常不能超过1100℃,否则器物就会变形,而瓷器烧制温度通常都在1200℃以上。因此,1200℃就成为陶与瓷的分界线。
新石器时代 仰韶文化 人面鱼纹彩陶盆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新石器时代 龙山文化 瓜棱灰陶杯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新石器时代 大汶口文化 白陶双系壶 故宫博物院藏
至于陶器的颜色是与土质及陶窑有密切关系。陶土中多含铁杂质,当陶窑密封性不好时,氧气充足,铁元素充分氧化,陶器就呈砖红色。相反,如果陶窑密封性好,烧造后期,窑内缺氧,部分氧化铁发生还原反应,陶器呈现青灰色。新石器时代后期,还出现过一种白色的陶器。这是因为选用了含铁量很低的陶土,烧制后呈现粘土自身的颜色。
清 邵大亨八卦束竹壶 南京博物院藏
值得注意的一点,一般认为陶瓷就是陶器与瓷器的总称。实际上,还有一类器物,吸水率介于0.5%至10%之间,称为半瓷或炻器。炻器在中国古籍上称“石胎瓷”,坯体致密,已完全烧结,这一点已很接近瓷器,但不具有瓷胎的半透明性。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紫砂、水缸等都属于这类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