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物鉴赏】一件陶羊,看出汉人的生死观
汉代陶羊
△陶羊 故宫博物院藏
汉代陶羊,高12.8厘米,体长15厘米。
此件陶羊为灰陶胎。羊颈粗短,头部圆润,羊角向下弯卷,略呈螺旋形。嘴微闭,耳下耷,尾短,身体肥硕,四肢矮短作直立状。
该作品没有直接用线刻手法表现浓密的羊毛,而是用短颈、肥硕的体型与矮短的四肢表现出羊毛的厚重感。这种避实就虚的方法是中国古代雕塑的传统表现手法,与西方艺术极端写实的造型手法截然不同。
【线刻】 指用工具在石、木、金属、贝壳、陶瓷等硬质器物上以线条的形式刻画图形的工艺。可以分为阴线刻和阳线刻两种。
△陶羊 局部
汉代的羊业和人们对羊的喜好达到一个高峰,养殖规模空前,管理机构由上而下组织齐全,食用方面也有了创新的种类。
《说文》中讲到,羊在六畜中主给膳,即羊是古人的主食,所以“我将我享,维羊维牛。”西汉马王堆汉墓遣册中记录了十多种关于肉食的做法,有羹、炙、炮、煎、熬、蒸、烩、脯、腊、醢等。可见汉代关于羊肉的吃法既讲究又多样。
△胡人骑羊画像石 萧县博物馆藏
对于北方游牧民族来说,羊还是练习骑射的“工具”。羊身形小,练习骑术时不会有危险,适合少儿练习,既能用于实战又可用于娱乐。《史记·匈奴上》中记载匈奴人“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
中国古代“羊”与“祥”字音相通,《说文解字》云:“羊,祥也。”《释名》也有“羊,祥也。祥,善也”的记载,可见古人对羊的认知多为祥瑞之物,将羊看成知礼、德行、孝顺的象征。
古人相信人死后灵魂不灭,因此要将死者生前所拥有的物品随葬,以供其在另一个世界继续享用,由此产生了各种形象的俑,陶羊即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