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在线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当前页面:活动 - 详细内容
  • 李可染艺术新论:西画技法难掩山水滞板之气

李可染山水画创作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古典期、转型期、丰碑期。
1942-1953年是李可染书画创作的第一阶段,即古典期。其中在1946之前多为拟古题材,取法八大、石涛,笔致简率酣畅。小局部用重墨,与简洁线条勾勒的物象形成鲜明对比,但此时因线条力度不够,致使物象表现轻浅,部分作品局部层次叠嶂处理不够细致。1946年始从齐白石习画,用笔趋于凝练,融篆隶之法入画,刻画物象意味更深刻,但总体基调仍酣畅抒怀,更能表达李可染的个人旨趣和情感。
1954-1965年是李可染书画创作的第二阶段,即转型期。解放以后,李可染得游历中国名山大川及历史遗址的机缘,开始了大量写生创作,写生可以说是李可染书画创作转型的关键一步。1954年他在赴江南写生时,向黄宾虹深入学习积墨法,并在写生过程中,不断地探寻融合各家之长的方法,特别有在中国画中引入林风眠风景画前亮后暗的阴影处理方式,把西方素描画法融入中国书画创作中,改进中国传统书画。就61年以前的作品看,大多为探索期尚未成熟的中西风格融合作品,各家之技法也未得到充分消化。但经过长期的写生实践,李可染的绘画技巧和笔法更完善,画风趋于严谨,笔墨趋于沉厚,画境趋于壮美。从古典期的酣畅抒怀到转型期的沉厚壮美,这与他身负改良中国传统书画的使命有较大关系。自1961年后,李可染艺术创作逐渐走向成熟,将西画技法融入传统笔墨造型的艺术特点逐渐成型,即“李家山水”格局基本形成。但细看其不足之处,严谨中缺乏活力,即使用强烈的色差对比,仍掩盖不了山水的滞板之气。所以,在李可染喜爱的“牧童与牛”题材中,其极力表现牧童与牛的清新自然,实为为作品增添些许活力之举。可以说,“李家山水”代表的是融合各大家之长而形成的艺术风格,却不是李可染个人的真正风格。
1979-1989年是李可染创作的第三阶段,即丰碑期。经过文化大革命的磨练,李可染用笔趋于老辣,有厚重笔触创作清新高古题材的倾向,其目的为求艺术之美归于自然之境界,从而最大限度地克服自身创作滞板的缺陷。总得来说,这一时期是李可染一生作画的总结期,作品更能体现其个人风格及旨趣,即内心的真实情感——崇尚高古、朴实、生动、自然,所以也是其一生创作的最后一个突破期。在晚年的作品中,可看到比前一阶段更具有活力的画幅。李可染学画的路程在于融各家、中西之长而形成自己的风格,却终没有创立出极代表个人特色的作品,其创作思维被格式及别家所拘束,严格地说李可染晚年有对自己的创作风格做改进却终无法突破自身的局限。
 
纵观李可染的创作生涯,早期注重线条的表现,后追随齐白石开始注重笔墨的表现,学习黄宾虹的积墨法,林风眠的色彩明暗处理方法,融各家所长成李家山水独特风格。应时代的需求,成为中国山水画传承与变革的重要人物。但也正因于此,在艺术家个人创作的鼎盛时期,淹没了诸多个人的意志,从而丢失了真正的自我。至晚年,已是积重难返……(文/普洱)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 贺“中国书画比对鉴定基准集”汇报会圆满落幕 - 2014.04.14
下一篇: 老舍唯一儿童剧《宝船》半世纪后复排登中国儿艺 - 2014.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