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所不知道的红木?(印度小叶紫檀篇)
你所不知道的红木?(印度小叶紫檀篇)
——印度小叶紫檀不仅是佛珠
用历史的眼光去探寻
印度小叶紫檀(下文部分用别称),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因其颜色先红后紫,有着祥和的寓意,且材质优良木质坚实,便于高难度工艺制作以及繁缛的纹饰,使其在我国古代传统家具以及手工艺品的发展中充当了重要的角色。可以说其价值与地位与海南黄花梨不相上下,在明清两朝更成为宫廷家具御用木材,包括部分皇帝的床、衣柜、桌椅等,当之无愧的“帝王之木”。
(紫檀雕云龙座屏 清宫廷御用 上海博物馆藏)
目前来说,中国最早关于小叶紫檀的记载远可以追溯到晋代崔豹编著的《古今注》,其在下卷六草木篇明确记载:“紫栴木,出扶南,色紫,亦谓之紫檀”。从这里也可以得知,那时就开始用“紫檀”这个称谓了。不过这里有一个疑问,就是产地问题,扶南毕竟不是印度,不过故宫专家胡德生认为扶南是当时的木头集散地,所以被崔豹误认了。并且这时还没有关于紫檀功用性的记载,据推测应该是装饰性作用。到了唐代,我们可以从诗人王建的名句上找出紫檀出现的踪影:“黄金捍拨紫檀槽,弦索初张调更高。尽理昨来新上曲,内官帘外送樱桃。”其中前面一句的意思就是:黄金制成的扞拨弄着紫檀槽上的弦索,刚换上的新弦发出高昂激越的音响。这里可以发现的是紫檀已经被宫廷用来制作琵琶了,说明紫檀的器用性已经发掘出来,并且在当时木类里面地位高贵。假如有想看唐代紫檀琵琶实物的可以去日本正仓院参观,里面有收藏一把唐代紫檀镶嵌螺钿五弦琵琶,制作精美,历经千年而风韵犹在,只不过和诗里面的不是同一把。
(紫檀镶嵌螺钿五弦琵琶 唐 现藏日本正仓院)
(唐代紫檀琵琶 现藏日本正仓院)
那么当时紫檀是如何来的呢,这点可以参考夏秀瑞、孙玉琴编著的《中国对外贸易史》,在第一册九十八页中记载:“唐代经广州港输入的商品主要有:各色香药、各种植物、珠贝、象牙、犀牛角、紫檀木等。”这说明在丝绸之路之后,中国对外的联系是越来越频繁,并且国外的稀奇珍宝包括紫檀木,也经海上输入我国,不愧是盛世大唐。到了宋代,毋庸置疑,宋代商品经济在古代各朝里是非常开放和发达的,也重视与周围小国的经济文化联系,其中就包含僧人求学互赠礼品这种形式。据《宋史·日本国》记载:“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有僧诚寻至台州……诚寻献银香炉、五香、水精、紫檀、琥珀所饰念珠,及青色织物绫。神宗以其远人而有戒业,处子开宝寺,尽赐同来僧紫方袍。”这里出现的紫檀已经作为佛教器物了,这时候随着木雕技艺的而发展,也出现了紫檀为原材雕刻的佛像,不过实物大多在大收藏家手里。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
进入明代,关于紫檀的记载和考证就更多了,尤其是明朝国力强盛,明成祖下令郑和率领了两百多艘船以及2.7万人走访太平洋、印度洋三十多个国家,极大地促进了明朝与外的经济文化联系,加上后面几次,共有七次下西洋,期间返回时,为了压船仓带回了一大批包括紫檀在内的红木,这极大的促进了紫檀制作大件家具的可能。并且通过万历年间的张燮编著《东西洋考·卷七·饷税考》中记载的万历十七年提督军门周详呈报的路饷货物抽税则例及万历四十三年的减税情况:紫檀 每百斤0.6与0.52钱银两,可以通过当时数据对比得出,紫檀抽税高于其它木头,仅次于沉香与檀香。这时候关于紫檀认识的记载也愈发全面,其中在王佐编著的《新增格古要论》是这样说的:“紫檀木,出交趾、广西、湖、广、性坚。新者色红;旧者色紫,有蟹爪纹。新者以水湿浸之,色能染物。………近以真者揩粉壁上,果紫;余木不然。”这里面记载的就比前面那些要详细的多,并且增加了一些鉴赏方法,说中国等地其实也有产,新剖开的红色,能在墙上面画出颜色,过了一段时间后会紫檀变紫色,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氧化,还有蟹爪纹,这些特征无疑是印度小叶紫檀的特性。对于中国有产这一点,我到觉得可能是王佐把中国的其它类似木头误以为是紫檀,不过古时候也紫檀也没有分的这么细,也不能说明什么。现在中国有引进栽培印度小叶紫檀,但是效果也不尽人意,与印度小叶紫檀在密度、质感上有很大差别,最后只能做观赏植物了。说到明朝,当然不能不能提李时珍与他的《本草纲目》,他在《本草纲目》木部第三十四卷记载:“紫檀,咸,微寒,无毒;主治:止血,止痛,疗淋,敷刀伤。”和黄花梨一样,这里他又通过尝试把紫檀的中药属性发掘出来了。这时候也是古代家具发展的巅峰时期,紫檀与黄花梨一样也作为材料普遍制作成大件家具,共同推动了中国古代家具的发展。到清代康雍乾,随着清式家具的流行,紫檀正式步入“帝王之木”的行列,一举成为当时第一宫廷御用家具木材,这个可以去故宫考察实物,包括皇帝用的柜、床、桌椅等,基本上是紫檀木料的,现存实物就是最好的证明。不过随着需求的增大,紫檀的数量却迅速减少,造成紫檀木数量紧缺,后期据说宫廷都到民间收购,不过这一点,我暂时无法考证真实性,可以肯定的是因紫檀生长周期较长,到清朝末年,中国库存紫檀野生老料基本绝迹,清末后又动乱长达百年,国力衰退到极点,根本无力再大量进口紫檀。随着时间的推移,新中国后,国力又逐渐恢复,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经济飞速发展,对紫檀进口恢复了少量需求,但是由于东南亚部分国家多次封锁渠道,使陆路进口一度停滞。从2002年开始,紫檀运输开始转道斯里兰卡、新加坡,之后再运到上海、广东新会,进入内地市场,其中不乏一些野生老料。
(紫檀雕云龙宝座 清代 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通过用历史性的眼光去探索,我们清晰的了解到了紫檀的前世今生,也明白了紫檀在历史上就得到了我们的祖先们厚爱,并通过中华人民的勤劳智慧,将它的价值最大化的发掘了出来,尤其到清代发展到了顶峰。就这样一代代的传承,潜移默化的影响了我们的观念,从而树立了今天我们对紫檀的认知,所以说了解脉络如此重要。
注:本文为中国艺术品鉴定网原创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转载须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