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在线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当前页面:吕少民说玉 - 详细内容
  • 西方风景油画

风景油画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科而存在,始于文艺复兴之后。早期的风景画多作为其他类型绘画的背景,后来在荷兰出现了写实的古典主义风景画,这些画作多以严谨的构图和精确的透视学原理为特点。到18世纪后期,英国画家康斯太勃尔开始强调真实描绘大自然的重要性,这种观点大大影响了后来法国的巴比松画派和印象派的绘画理念,也让风景油画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一、芭比松画派风景油画

在古典主义传统强烈的法国,风景画的地位一向不高,即使在十九世纪风景画逐渐受到重视,这样的情形仍然明显,许多画家在其中加入历史主题,使优美的风景仅成为画面的陪衬。

在19 世纪中叶,在巴黎近郊有一个极为普通、荒凉的小山村,它有着肥沃的土地,大片的森林,潺潺的流水和各种奇花异草。这个普通的山村就是巴比松村。一批鼎鼎有名的大画家陆续来此定居作画,在这里呼吸着农村中大自然的新鲜空气和泥土的芬芳,用画笔描绘这里美丽的自然景色和风土人情,形成了著名批在艺术上由创新精神的画家。

这批画家摆脱了古典主义艺术的虚伪和做作,同时也屏弃了荷兰风景画中的摹仿画风,提出“面对自然,对景写生的口号,走上了以农村真实景象为描绘题材的独立道路,进入一种全新的境界。

柯罗是芭比松画派杰出画家。一生坚持旅行写生。《孟特芳丹的回忆》,是柯罗晚期最成熟,也是最具代表性的风景杰作之一。孟特芳丹位于巴黎以北桑利斯附近,柯罗当年曾涉足那里,感受过那一片花园景色的美。这幅画就是艺术家对这一美景的回忆。画面展开在湖边森林的一角,晨雾初散,清新的林地与湖面的水气构成一种温暖湿润的大自然感觉。右侧一棵巨树占去画面约五分之三,对面一棵小枯树与它相呼应,加强了画面的平衡感。树枝朝着一个方向倾斜,显得和谐而富有节奏。两树的中间显现平静如镜的湖面。和煦的阳光从树叶间散落到草地上,点醒了四处绽开的红色小花。一个穿红裙的妇女面朝着左侧的那棵小树,仰着头举起双手采摘着树干上的草蕈。在整幅画上,这三个人物显得生意盎然。画家虽把他们都处理在一边,但却疏密有致。柯罗画风景,常常喜欢在前景画上几棵柔弱斜倚的树枝,来加重画面的抒情性。

柯罗作品

如孟特芳丹的回忆。这幅画中左侧的那棵小树,也属这种情况。你看那小树歪扭的姿势,显然是由于微风的长期吹拂所造成。它倾斜的枝干更显出婀娜多姿的舞蹈美,给整幅画平添了无限诗意。妇女的红裙与头巾是全景的最强音。在恬静、优美的湖边景色中,银灰色的迷离雾气映衬出正在采摘草蕈和野花的妇女与孩子,不仅生意盎然,而且情景交融,弥漫着田园诗般的梦幻情致。细细品味此画,观者几乎可以听到细枝与树叶的瑟瑟声。这种大自然的情趣绝不是梦幻却胜似梦幻。画家完全用暖色铺染画面,整个色调显得细声细语,没有激情,只有和谐。如果没有画家对自然美的强烈感受,是难以给人们留下这么多难忘的印象的。这是一幅理想的风景画,也是一幅真实的抒情画。热爱自然是画风景的首要条件。柯罗一生还未体验过渴求订件或拼命赶制的心情。他的后半生没有卖过一件作品。一旦下雨,他就安心等待天晴之后再去写生。他喜欢明朗的晴天。

在他看来,写生之作只是为在画室里创作所作的素材准备。这说明,柯罗的风景画之魅力,不是由于他面对写生,而是他从生活中提炼出他所发现的美。印象派的精神之源引言:毋庸置疑,印象派的兴起是西方艺术史的一场伟大变革。唯物主义辩证法告诉我们,没有量变的积累就没有质变的爆发。所以印象派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通过不断的从其他画派汲取营养,不断的继承、扬弃、发展、最终逐步形成自身艺术风格的过程。既然印象派不是无父无母的孙悟空,它也有自己的启明星,自己的师承,那么谁才是印象派最直接的精神之源?他是谁?唯一可以堪此承前启后重任的,就是活跃于法国19 世纪中叶的画派--- 巴比松画派。假如把印象派比作艺术发展道路上的一次质变,那么巴比松画派就是酝酿这次革命的量变。假如把印象派比作一场横扫陈迹的暴风骤雨,那么巴比松画派就是未雨绸缪。

二.印象主义美术及后印象主义风景油画

法国巴黎的一批青年画家在1874 年4 月举办了一次新作品展,这些作品对色彩运用进行了新的尝试,其中《印象•日出》尤为引人注目,于是人们就称这些画家为“印象派。印象派绘画(Impressionism) 是西方绘画史上划时代的艺术流派,19 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其影响遍及欧洲,并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但它在法国取得了最为辉煌的艺术成就。19 世纪后半叶到20 世纪初,法国涌现出一大批印象派艺术大师,他们创作出大量至今仍令人耳熟能详的经典巨制,莫奈的《日出印象》、凡高的《向日葵》等更是鼎鼎大名。进一步摆脱了对历史、神话、宗教等题材的依赖, 摆脱了讲述故事的传统绘画程式约束, 艺术家们走出画室, 深入原野和乡村、街头, 把对自然清新生动的感观放到了首位, 认真观察沐浴在光线中的自然景色, 寻求并把握色彩的冷暖变化和相互作用, 以看似随意实则准确地抓住对象的迅捷手法,把变幻不居的光色效果记录在画布上, 留下瞬间的永恒图像。这种取自于直接外光写生的方式和捕捉到的种种生动印象以及其所呈现的种种风格, 不能不说是印象派绘画的创举和对绘画的革命。印象派美术运动的影响遍及各国, 获得了辉煌的成就。作为一种美术思潮,印象主义绘画在世界美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推动了以后美术技法的革新与观念的转变,对欧美、日本乃至中国的画家产生过或大或小的影响。

莫奈《睡莲》

1. 印象主义画家为了生动再现日常生活景象和自然风光,走向大自然,以直接写生的方式捕捉种种生动的印象,描绘大自然中千变万化的光线和色彩;

2.风景之美在于阳光照射下普通场景的色彩变幻。莫奈是最著名、最典型的印象主义画家; 以迅捷笔法,把流动不居的光色效果固定在画布上,给人留下瞬间美的永恒图景;致力描绘自然景色,再现自然瞬间真实光色变化。 代表作:油画《日出印象》、《睡莲》。《日出印象》描绘的是在晨雾笼罩中日出时港口景象。在由淡紫、微红、蓝灰和橙黄等色组成的色调中,一轮生机勃勃的红日拖着海水中一缕橙黄色的波光,冉冉生起。海水、天空、景物在轻松的笔调中,交错渗透,浑然一体。近海中的三只小船,在薄雾中渐渐变得模糊不清,远处的建筑、港口、吊车、船舶、桅杆等也都在晨曦中朦胧隐现......这一切,是画家从一个窗口看出去画成的。如此大胆地用“零乱的笔触来展示雾气交融的景象。这对于一贯正统的沙龙学院派艺术家来说乃是艺术的叛逆。

该画完全是一种瞬间的视觉感受和活泼生动的作画情绪使然,以往官方学院派艺术推崇的那种谨慎而明确的轮廓,呆板而僵化的色调荡然无存。这种具有叛逆性的绘画,引起了官方的反对。

43 岁的莫奈在吉维尼定居后,在庭院里修了一个池塘,在池塘里繁殖了睡莲,成为他晚年描绘的主要对象。这幅《睡莲》是莫奈64 岁时所作的早期小幅作品。莫奈晚年最重要的一件作品是连作《睡莲》。这是一部宏伟史诗,是他一生中最辉煌灿烂的“第九交响乐。1880 年之后,莫奈与印象派的其他画家们疏远了,他在吉维尼造了一座小花园,住在里面作画。他喜欢把水与空气和某种具有意境的情调结合起来,这样产生了《睡莲》组画。

沿着水面,美丽的睡莲一片片向湖面远处扩展开来,画家利用了树的倒影,衬托出花朵的层次,是十分有创造性的构思。莫奈把整个身心都投在这个池塘和他的睡莲上面了,睡莲成了他晚年描绘的主题。此后27年里,他几乎再也没有离开过这个主题。莫奈作品:睡莲系列。

19 世纪末,一些曾受到印象主义鼓舞的画家开始反对印象主义。他们的创作超越了印象主义有限的光色表现。他们不喜欢印象主义者在描绘大自然转瞬即逝的光色变幻效果时,所采取的过于客观的态度。他们主张,艺术形象要有别于客观物象,同时饱含着艺术家的主观感受。后印象主义绘画偏离了西方客观再现的艺术传统,启迪了两大现代主义艺术潮流,即强调结构秩序的抽象艺术( 如立体主义、风格主义等)与强调主观情感的表现主义( 如野兽主义、德国表现主义等)。所以,在艺术史上后印象主义被称为西方现代艺术的起源。其主要代表大师是塞尚、凡·高和高更。凡高作品有最独特的个性和非凡的魅力,感情洋溢,他画的日常物品都具有极强的个性特征。他喜用夸张或简化的手法,削弱传统光影手法,有意识地强化色彩的价值,利用色彩的对比取得和谐,他用带着笔触的色彩线条描绘的物象,好似一个燃烧着的自然物象。如《向日葵》。

梵高 《向日葵》

梵高的艺术是伟大的, 然而在他生前并未得到社会的承认。他作品中所包含着深刻的悲剧意识, 其强烈的个性和在形式上的独特追求, 远远走在时代的前面, 的确难以被当时的人们所接受。梵高在自己绘画的成熟期创作了《向日葵》这幅作品,作为世界最名贵二十幅名画之一,梵高的油画《向日葵》也是梵高的代表作之一, 也是他在最痛苦的煎熬中所倾心绘制的最充满光明的精神追求的作品.这幅作品在1990年的艺术品拍卖行中创造了数千万美元的世界最高纪录, 然而在当时, 他的生活却是与一贫如洗的痛苦联系在一起的。

画面上朵朵葵花夸张的形体和激情四射的色彩,使人头晕目眩。他内心充满激情地去画那些面朝太阳而生的花朵.花蕊画得火红火红, 就像一团炽热的火球;黄色的花瓣就像太阳放射出耀眼的光芒一般.画家用奔放不羁、大胆泼辣的笔触,仿佛使其中的每一朵向日葵都获得了强烈的生命力,在这里你用“栩栩如生来描绘这些向日葵,已经显得软弱和浅薄,因为那火焰般的向日葵仿佛是一朵朵燃烧的生命,画家赋予它们一种生命蓬勃燃烧的冲动和张力。

作为现代表现主义的先锋,极端个性化艺术家的典型,梵高更强调他对事物的自我感受,而不是他所看到的视觉形象,他大胆追求线条和色彩自身的表现力,不拘一格,恣意妄为。他曾说过:“为了更有力地表现自我,我在色彩的运用上更为随心所欲”。其实,在这幅作品中不仅是色彩、线条,就是透视和比例也都面目全非,彻底变了形,以适应画家随心所欲表现自我的需要。凡高这种无拘无束的创造风格,使他把不同类型的人物、花卉和静物,都拿来当作了“习作”的对象,并一丝不苟地把它们直接写生出来的,从这个层面看他是在描写印象,但外在的手法已经不再重要,他更注重画中的内涵和神韵。从而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从印象派那儿得到不可或缺的艺术启蒙后,他以超越印象派极远。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 中国油画人物 - 2014.11.18
下一篇: 中国风景油画 - 2014.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