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在线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当前页面:法规制度 - 详细内容
  • 书画市场:书画家群体及书画市场的演变(1)

     在文人书画家群体之外,另有一类就是职业画家,如周臣、仇英、蓝瑛等。宫廷画家辞官后也就变成职业画家,如戴进、吴伟等。职业画家的出现是因为市场的需求,才会出现这个群体。明代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以苏州为代表的江浙地区在明代已经相当富庶,是鱼米之乡、丝棉之乡,经济发达、文化教育也相对发达,商品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城市市民阶层的扩大,巨商大贾的出现。商品经济的发展加快了书画艺术的商品化,导致职业书画家的出现。上文提到的文人书画家作品,在当时也受到社会追捧,据当时文献记载,像沈周、文征明、董其昌等书画家,他们在世时就有人作伪,由于应酬过多,社会需求大,并有弟子、好友、子侄辈代笔。祝允明《记石田先生画》一文中指出:“(沈周画)其后赝品益多,片缣朝出,午已见副本,有不十日到处有之,凡十余本”。这些文人画家作品在当时就颇受社会追捧。士大夫官员书画家和一部分生活富裕的在野文人画家都不以卖画为生,创作作品主要笔墨自娱或是馈赠好友,但名声在外,社会需求较大所以也有出润金索书画,因为精力有限或是年岁过大往往请人代笔。而一些生活清贫的书画家,生活得不到保障,没有经济能力的文人书画家,则最后往往也沦落成职业书画家。比如唐寅、徐渭等人。
  虽然明代宫廷画家人数不少,其中不乏优秀者,但宫廷鉴藏活动并不突出,明早期宫廷藏画有的分封赏赐给功臣藩王,在明嘉靖、隆庆、万历朝,有将书画抵作薪金的“折俸”事件。可见皇家对书画鉴藏的不重视,而民间书画收藏活动则比较活跃,私家收藏盛于内府收藏。明中晚期在江浙一带涌现了一批书画收藏群体,其中尤以苏州、嘉兴、松江、南京地区藏家最为集中。这些民间私家收藏群体中以士大夫权贵为主,还有一些大地主、富商也收藏书画,不过所占比例不大。
  至明中晚期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二个书画收藏高潮,同时也是书画作伪高潮,并且书画作伪出现职业化、区域化的特点。
  与蒙古人同是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满清,则非常重视汉文化,尤其是康雍乾三朝皇帝,十分重视书画艺术,不仅多方收集历代文物、汉文书籍、名家书画,还身体力行勤练书法。到乾隆朝为盛,明末清初私家藏画有不少都为内府所得。宫廷收藏书画数量为历代之冠,并有大量宫廷画家供奉内廷。清代是文人画占据重要位置,连宫廷画家的绘画风格都受董其昌倡导的南宗画论影响与明代院体画风截然不同。清康乾时期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以帝王为首的皇家对书画收藏的热衷,也带动了民间书画收藏,所以此时是中国书画收藏的第三次高潮,当然也是书画作伪的第三次高潮。
较之前代书画市场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民间职业画家的数量也比前代要多,在商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如扬州、金陵、苏州、上海、广州等地有大量职业画家,其中既有落魄文人、宦海失意的退隐官员,还有家族画师等等,他们组成了庞大的职业画家群体,尤以扬州画派、金陵画派、前海上画派画家为最。清代由于帝王对书画的喜爱,除了在宫中专门为皇家服务的职业画家——宫廷画家,还有两个群体也为皇帝作画,他们的地位、身份很高,有别于宫廷画家和民间画家,他们就是词臣画家和宗室画家。词臣画家身居高官,大多是通过科举考试致仕的,他们中有一部分人擅长书画,且有一定水平,他们按照皇帝要求作画,进贡到宫里供皇上欣赏的叫词臣画家,如户部侍郎王原祁、礼部尚书董邦达、刑部侍郎钱维城、户部尚书董诰等。宗室画家指的是当时清代宗室贵族中擅书画者,绘画呈御览,他们有的是亲王或是郡王如:弘旿、永瑢、永琰、允禧等。
(待续)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 关于原“文化部艺术服务中心艺术品鉴定评估广东工作站”更名的通知 - 2016.05.09
下一篇: 书画市场:书画鉴赏(中青年篇) - 2013.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