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钱币最常用的六种鉴别方法!
现在各种介绍鉴定钱币的书籍很多,多谈的是从作伪的方法与对策,但有许多鉴定方法随着作伪工艺的改进已没有太大的意义或失去作用。
永安五铢,南北朝,北朝,北魏,直径2.4厘米,重3.1克
古钱币鉴别要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
看铜质
我国历代古钱币大多数是以铜合金形式铸造的,因而合金的成份不同,钱币也随之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先秦时期的铸币主要是铜锡合金铸成的,铜质呈青红色,质地较硬挺。
耸肩尖足空首布(甘丹),春秋,高14厘米,足宽6.3厘米,重34.7克
汉代至唐宋时期有绝大部分钱币均为青铜铸造,其特点是铜色青白中微带淡红。
王莽货币,汉代
明嘉靖以后,开始向黄铜过渡,到天启年间,用黄铜铸币成为定制,钱币色泽较之以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隆庆通宝,明,直径2.5厘米,重4.3克
清代、民国时期,新疆、西藏等地铸钱,用铜加少许锌铅,铸成后钱体呈红色。
户部云字大清铜币当二十铜元,清,直径3.3厘米,重14.4克
观锈色
今所见钱币,无外乎两种:一为发掘品,一为传世品。
发掘品在地下埋藏了许多年,其表面都长满了铜锈色。
空首布,春秋,1956年山西侯马出土
传世品也因空气中氧化作用,表面有一层包浆。呈黑色或铜色。
弘治通宝(折十),明,直径4厘米,重22.2克
看铸币铭文
我国金属铸币的一大特点就是有铭文书写,可以说,每一种钱币文字的字体各有特征,不同时代的铸币铭文,有不同的书写风格。
先秦时期的刀、布、圜钱等金属铸币上的文字是用大篆来书写的。
齐刀(安阳之大刀),春秋,长18.5厘米,宽3厘米,重42.5克
秦汉时期,钱文书体属小篆范畴,如半两、五铢,但已有汉隶风格,其中莽钱为悬针篆。
“国宝金匮直万”青铜钱,汉代,1921年陕西省西安市城西北隅汉未央宫故址出土
魏晋南北朝书体复杂。唐钱钱币为八分隶书,唐代以后隶书盛行,五代十国主要为真、篆、隶三种。
开元通宝,唐代,直径2.4厘米,重4.1克
北宋钱币则有篆、隶、真、行、草。
泰和重宝(折十),宋、金,直径4.4厘米,重30.3克
自南宋光宗绍熙以后至元、明、清,钱文均以楷书(真书)为主,间或篆、隶书体。
大清铜币(一文),清,直径1.7厘米,重1.05克
听声音
用听声音的办法鉴定古钱。是因为古钱币由于质地的原因,年代越久远,氧化越严重,掷于水泥地面的声音也越暗哑。
先秦时期的刀、布、圜钱均都是哑音。
尖首刀(王),春秋,长15.3厘米,宽2.1厘米,重15.45克
而明代以后的钱币,距今时间较近,因为还未受到深层的氧化,声音则是清脆、响亮。
四川省造光绪元宝当二十铜元,清,直径3.2厘米,重14.25克
闻气味
因为伪品钱币多是用化学物质来伪造装饰,往往会散发出一种难闻的、刺鼻的化学性怪味,而真品钱币则没有这种怪味。这种方法是古钱鉴定中最简单的一种。
伪品
了解铸造方法
我国古代铸币的铸造,大概经过了子范(土、石、铜)、母范(砖、铜),翻砂等几个发展阶段。
无论是真钱还是伪品的各种铸造方法,都会在钱币上留下相应的痕迹。这些痕迹就是我们今天鉴定钱币真伪的一个有力依据。
丰货,晋十六国后赵,直径2.45厘米,重3.25克
古钱币鉴定,是一门细致的学科,它需要我们日常知识的积累,注重观察与思考,仔细比较。结合历代的文献资料和前人研究的成果,找出一些可循的、可借鉴的理论依据,从而归纳总结出古钱鉴定中的一般性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