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在线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当前页面:鉴藏学堂 - 详细内容
  • 收藏汉画像石:收藏一部图像的两汉史
  

<游侠拓片>

谈到历史沧桑、文化厚重,人们常常用到“秦砖汉瓦”这样的词。在汉代,经济的复苏带来了文化艺术空前繁荣,辉煌的两汉历史被典籍记载的同时,更有大量的汉代画像石()相继被发现与发掘,它们形制多样、图案精彩、主题丰富,以图像艺术的形式直观地再现了汉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汉画像石被我国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誉为“绣像的汉代史”。
 
  20世纪初叶开始,对汉画像石()的研究从金石学的范畴逐渐纳入到考古学研究领域,与此同时,针对汉画像石()的鉴赏与收藏也渐成风雅时尚。
 
  【鉴赏】
 
  记录两汉社会方方面面
 
  汉画像石(),是一种表面有雕刻、模印或彩绘图像的建筑用砖石,起于西汉,鼎盛于东汉,余波及于魏晋,通常被使用在墓葬或者墓葬的地面附属建筑如祠堂、阙、碑之中。因为汉代盛行的“灵魂不灭、事死如生”的丧葬观念和“以孝治天下、以孝选贤能”政策,因此不仅诸多王公贵族把坟墓修得像生前宅邸一样豪华气派,就连不太富足的中下层地主也流行倾家荡产厚葬逝者,以博得孝名,跻身仕途。于是,在汉墓中,经常可以看到大量的随葬玉器、陶器与精美的画像石或画像砖。
 
 简洁洗练而气魄雄强
 
    汉画像石()艺术具有的深沉雄大的气魄,正是那个充满自信的时代的产物,虽然不着重于人物面部细节的刻画,但是简洁洗练的造型,让图像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在不同地区发现的画像石(),在体裁与造型上有很大程度的相似之处,这也充分显示了汉王朝是一个封建大一统的国家。但由于地区与习俗的不同,内容、艺术形式和雕刻技法等方面仍是各有特出之处,通常来说,山东和苏北画像石以质朴厚重见长,古风盎然;河南画像石以雄壮有力取胜,豪放泼辣;四川画像石清新活泼,精巧俊爽;陕北晋西画像石纯朴自然,简练朴素。
 
 
  【收藏】
  
  因其丰富的内容、广泛的题材、简练古朴而极具装饰效果的美学风格,20世纪2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目光投向了汉画像石(),许多名士大儒收罗品题,目为雅事。
 
  鲁迅对汉画像就非常钟爱,鲁迅收集汉画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新文化运动服务。就美术而论,鲁迅指出:“唯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唐人线画,流动如生,倘取入木刻,或可另辟一境界也。”
  2012年春拍中,一组由广东顺德人蔡守蔡哲夫鉴藏并赠送书画人刘少旅的汉画像石拓片,在上海朵云轩古籍善本专场以23000元拍出;而2013年春拍中,北京东方大观的民国风专场里,一件范曾题跋的汉画像石拓片,以161000元人民币成交。但与此同时,品相类似的拓片,目前市场上通常价位在数百元。
 
进入门槛相对较低
 
  在不同的建筑中另作他用,这其实是许多汉画像石出土之后的命运。据南阳画像馆研究,现存的宛南书院旧址,系由明代古刹大寺改造,其殿宇石基中就砌有不少汉代画像石。明、清南阳城墙的基础中,也使用了大量的汉代画像石。
有的汉代画像石被用作石凳、捶板石、脚踏石、上马石;有的则被用于民宅基石、石阶、路面、桥墩等。例如南阳城北黄渠河上有座“玉石月牙桥”,实指桥上砌有雕刻月亮的画像石;城县博望桥下有“石人大睡觉”,实指横砌于桥基上的人物画像石。因为过去人们不知道它们是汉代画像石,便误以为是神仙造化的古景。
 
 【鉴藏提示】
 
  1、提防新仿砖
 
  汉画像石初期多采用阴线平面雕,后来逐步发展为剔地浅浮雕、弧面浅雕,最后发展为圆雕。随着汉画像石越来越受到藏家的关注,新仿砖也出现在市场上,这些赝品的图像十分模糊,以淡浮雕为主,未采用大轮廓加细线条或减地平面阳刻的表现技法。人物五官、四肢的刻画呆滞,关系混乱,线条无力。新仿画像砖表层虽有起层酥落的土锈,但土锈颜色与真品相比有些泛白或泛红。虽然砖表面经过做旧处理,但背面和四周却坚硬如新,与内外壁上锈色并非浑然一体,用手一抠,常呈块状脱落,手感明显偏重。
 
  2、观察拓片品相
 
  拓片是使用宣纸和墨汁,将碑文、器皿上的文字或图案清晰拓印出来的一种技能,拓片之间也有品相差异。优秀的拓片要求精气神韵俱佳,拓墨均匀,没有忽重忽轻;不应产生透墨、渗墨现象。一些过去没有严格保护的汉画像石,原石已经残蚀眼中,反而是20年代早中期留下的原石拓片品相清晰,成为绝版,比原石更具有收藏价值。
 
  3、优选见诸图录或经名人品题的拓片进行收藏
 
 目前市场上可见的普通汉画像石()拓片一两百元即可获得,精品也不过数百上千元,但见诸图录或经过名人题跋、加盖印章的拓片,身价顿时倍增。
 
  4、注意分辨拓片与复印品
 
  虽然拓片与高仿复印件从研究角度上看价值相差无几,但是从收藏的角度看,价值就有很大的差别了,收藏者需要细心辨别。(文/冯钰)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 虎贲•虎符•虎节:中国古代军中“虎” - 2014.08.26
下一篇: 收藏汉画像石:收藏一部图像的两汉史 - 2014.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