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辨伪常识】一篇文章,掌握青铜器鉴定中不为人知的关键线索
今天人们习惯用“模范”一词来指称值得效仿与取法的榜样,尽管被广泛运用,可是它的来历却鲜有人知晓。
翻看久远的中国历史,其实“模范”这个词有着漫长的历史,它最初来自中国古代青铜器的铸造。
商·司母戊鼎(后母戊鼎)
模和范实质上是两件东西,模是一种规矩的样板;依照模的轮廓,可以塑成范。模由范生,范由模造。 中国青铜器制作精美,在世界青铜器中享有极高的声誉和艺术价值。在青铜器的铸造工艺中,应用普遍的是:范铸法和失蜡法。
❖
我们今天要说的“模范”就是来源于范铸法。 范铸法分为以下五个步骤:
1 塑模
用泥塑出铜器的基本形状,在制好的泥模上刻画铜器的纹饰和轮廓。
塑模过程
2 翻范
用调和均匀的细质泥土紧紧按贴在泥模表面,拍打后使泥模的外形和纹饰反印在泥片上。
3 合范
将翻好的泥片划成数块,取下后烧成陶质,使范坚硬不易变形,称为陶范。
将陶范拼合形成器物外腔,称为外范。外范制成后,将翻范用的泥模均匀削去一薄层,制成器物的内表面,称为内范,铜器的铭文就刻在内范上。
外范与内范
将内外范合成一体,内外范之间削出的空隙即为铜液留存的地方,两者的间距就是青铜器的厚度。
4 浇注
将铜液注入陶范。待铜液凝固后,将内外陶范打碎,取出所铸铜器。
一套陶范只能铸造一件青铜器,因此不可能存在两件一模一样的青铜器。
5 打磨和修整
刚铸好的青铜器,表面粗糙,纹饰也不清晰,需要经过打磨整修,才能成为一件精致的铜器。
青铜器铸造过程
图源《手绘中国历史 地理图册》
❖
像兵器、礼器这样大宗的青铜器,大多是由陶范铸造,因为器型原因采用分型制模、分模制范的工艺,古代铜器固然会留下范缝(也称为范线)的痕迹,而现代的复制品及臆造品也会留下与范缝类似的痕迹。
鉴别真伪的关键在于古代青铜器的范缝痕迹并非千篇一律,而是按各个历史阶段的制模方式的不同而变化。
模的设计决定了范缝必然产生的部位及其构造,不同时期的范模设计是不一样的。
从商代早期到战国晚期,各个时期青铜礼器的分型制模有很多种方式,但是其规律是非常明确的。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根据各个时期的特征去判断青铜器的真伪。
根据制模方式,一件古代青铜器必然会在某些部位留下范缝,而某些部位不应有范缝;范缝的部位即使打磨成了平面,也可看到痕迹。
如果在该有范缝的部位没有范缝,即可判为伪品;在不该有范缝的部位有了范缝,也可判为伪品。那么,范缝存在的部位取决于古代各个历史阶段中不同的制模方式。
了解不同时期青铜器的制模方式,是判断青铜器真伪的重要前提。长时间的知识积累和观察、实践都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