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瓷百科】“淡妆浓抹总相宜”——清代粉彩瓷
粉彩瓷
名称与来历:
粉彩瓷又称为“软彩瓷”,和珐琅彩一样,都是由清宫廷创烧的彩瓷。 把粉彩瓷称为“软彩”,是和“硬彩”(即五彩瓷)相对而言的说法,因为粉彩上色前需要先用含砷的“玻璃白”打底,最后形成的彩色显得较为淡雅,因而得名。
称为“硬彩”的五彩瓷
称为“软彩”的粉彩瓷
粉彩瓷是在清康熙晚期五彩瓷的基础上,受珐琅彩瓷制作工艺影响而烧造的釉上彩品种,从康熙晚期创烧,后历朝流行不衰,并延续至今。
清雍正·景德镇窑粉彩蝠桃纹橄榄瓶
上海博物馆藏
工艺特征:
釉上彩指在已经烧成的瓷器釉面上,用各色彩料绘制纹饰,然后二次入窑烧造而成的瓷器品种。
粉彩瓷的制作,需要在素器上先以“玻璃白”打底,再用彩料晕染作画,利用乳浊作用,使彩色出现浓淡凹凸之感。 其纹饰的绘制,常常借鉴中国画中的用粉及渲染技法,描绘复杂细致。
清道光·粉彩荷塘鸳鸯鼻烟壶
其烧成品色彩丰富,色调淡雅柔和,人物、花鸟、山水等都有深浅、明暗和阴阳向背之分,画面层次感强,变化万千,极具装饰美感。
清晚期·粉彩鸡石花卉图鼻烟壶
粉彩瓷胎质细腻坚韧,胎体重量适中,瓷器各部位厚度均匀一致。釉面洁白,釉质莹润匀净,如脂似玉。 官窑器胎质尤为轻薄,且白度极高,釉色温柔如玉,造型优美,因此具有“东方艺术明珠”的美称。
清雍正·粉彩桃竹纹碗
历史发展:
粉彩瓷创烧于清康熙晚期,雍正时期的粉彩瓷在康熙粉彩瓷的基础上更为精进,其艺术造型、彩绘技法、纹饰都达到了精湛的水平。
清雍正·粉彩过枝桃树纹盘
故宫博物院藏
乾隆时期的粉彩瓷多将各色料彩,以及金彩、黑彩等绘于一器,或者与青花、斗彩相结合,装饰纤巧繁缛,开始出现多种色釉为地的“开光”粉彩瓷,色地主要有红、黄、蓝、绿、紫等。
清乾隆·粉彩山水人物图螭耳大瓶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藏
与珐琅彩、五彩的区别:
与珐琅彩相比,粉彩淡雅柔和,具有国画效果;珐琅彩发色鲜艳莹润,具有油画效果。
清康熙·御制珐琅彩胭脂红地四季花卉碗
与五彩相比,粉彩色阶变化丰富,晕染效果强烈,画面层次丰富;五彩色泽浓郁艳丽,颜色变化较为单调,视觉装饰性较强。
清康熙·景德镇窑五彩螭龙牡丹纹罐
上海博物馆藏
文物鉴赏:
清·景德镇窑粉彩莲花杯
上海博物馆藏
这件粉彩莲花杯是一件吸杯,莲茎部分是中空的管道,作为吸管。又以花瓣为壁、花蕊为底,匠心独运。其着色淡雅,笔画工整细腻,大有工笔意趣。莲茎背面有墨款:“光绪三十四年安徽太湖附近秋操纪念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