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在线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当前页面:鉴藏学堂 - 详细内容
  • 【文物鉴赏】最强降水来袭!古人怎么抵挡大暴雨?

近日,我国南方入汛以来的最强降雨拉开序幕,来势猛烈的持续性降雨拉响了多地的警报。人在自然面前是无比渺小的,应对灾害、适应自然是从古至今不变的话题,那么,古人又是如何面对风雨的呢?


下面这一幅图画,栩栩如生地描绘了风雨到来之时渔村中的景象,从卷首雨色中连绵起伏的群山,到卷末被雨水打出层层波纹的水域,这片景致中,村民们或撑伞,或披蓑,或抬起衣袖遮挡,写尽雨中风物。(请横屏观赏)



明·谢时臣《风雨归邨图》

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

图源微博账号:颐和吴老


南方多雨,出自古代江浙一带的《古越谣歌》借雨写出了当地古朴热诚的民风:


君乘车,我戴笠,他日相逢下车揖。

君担簦,我跨马,他日相逢为君下。


歌谣的意思是,如果将来你成为了有地位的人,乘着车,遇见了戴着斗笠、作为平民的我,依然会下车向我作揖。如果将来你撑着簦,而我骑着高头大马, 那么有朝一日见到你,我也会下马来迎接你。


歌谣里写到的簦,近似于一种有柄的笠,形状和用法都像伞,有人认为是伞的前身。



伞的独特之处在于用丝织品或纸制作而成。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藏有一把清代的“万民伞”。所谓万民伞,指的是百姓为颂扬地方官的德政而制作的伞,表示父母官的德政像雨伞一样,为百姓遮风挡雨。


清光绪·万民伞

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藏


万民伞为绸质,四面绣有团龙,团龙之间绣有“郑”姓、“汪”姓等142个老百姓的名字,内衬用墨笔书“光绪十四年仲秋月 穀旦”字样。伞底部缀有绿丝编织流苏,装饰金属片,显得颇为大气。


图源微博账号:三多周


不过,在大雨天,对于日常需要双手劳作的老百姓而言,比起雨伞,还是斗笠、蓑衣、木屐三件套更便于腾出双手。


明·《出警入跸图》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在雨天中,木屐底下的“齿”能帮助人们更好地在泥泞中行走,只需在鞋外套上即可穿着。


三国吴·朱然墓出土漆木屐

马鞍山市博物馆藏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 【文物鉴赏】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展出的《桐荫仕女图》玉山子,究竟有多大来头? - 2022.07.09
下一篇: 【文物鉴赏】射粉团、养八哥,古人的端午节好吃又好玩! - 2022.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