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击鼓说唱俑”是1957年由考古工作者在成都天回镇发现的崖墓群中发掘而出的东汉时期的作品。该俑高56厘米,尺寸不大,但内涵丰富,可以说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在东汉晚期,军阀割据,战乱频繁,人们在日常生活或是在艺术创作中,都呈现出了更为“世俗化”和更为“享乐”的倾向,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形式在那个时代都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发展。此件陶俑所表现的击鼓说唱,生动反映了当时民间艺术的发展水平。东汉击鼓说唱俑被称为“汉朝第一俑”,以泥质灰陶制成,俑身上原有彩绘已褪去。俑上身裸露,下身着长裤,双脚赤足,右腿扬起,头上戴帻,左手拿扁鼓,右手举槌欲击,正张口嬉笑,双眼眯成缝,神态诙谐,憨态可掬,仿佛演出即将进入高潮。“说唱俑”亦称“俳优俑”。“俳优”正是“击鼓说唱俑”所表现出的表演形态。汉代,“优”主滑稽,以言语讥讽引人发笑为业。而“俳”则主演各种小型滑稽节目,作“杂戏”,表演的内容有一定的故事情节。“俳优”是结合“优”与“俳”的表演,在大型节目表演间隙,边击鼓边歌唱,插科打诨,烘托气氛。他们除了制造“笑料”,亦擅歌舞杂耍。做“俳优”的艺人,通常是侏儒,更增添了喜剧效果。这件“击鼓说唱俑”生动地反映了当时俳优的表演状态,还原了汉朝民间盛行的说唱表演,可见“俳优侏儒之笑,不乏于前”。
文物艺术品。七零八落的历史碎片,质料、造型、纹饰、文字、甚至伤痕,诉说一个平行世界的故事。每一件器物,都像一卡一顿的语句片段,不吐不快般地表现自己。有时我们叫它们“文玩”,玩的就是这种神秘,玩家想把这些破碎的线索连缀成完美故事。
《中国器物简史》——由原中国民间艺术品收藏评估委员会主任吕少民主持编著——用器物承载那份千古幽思,时而波澜壮阔、时而静水流深,玉器、金属器、陶瓷器、书画家笔墨等,演绎古代宗教、军事、政治、经济、科技、日常生活不同的侧面,又构架出一个动态完整的运动的四维世界。
本书依朝代先后顺序划分为十二章,通过器物演变,将四千余年的中国历史跃然纸上,诉说自夏至清的器物演变与文化变迁,希望从鉴赏角度为艺术品爱好者构建起一个宏观的中国器物史架构。

本作品的著作权等知识产权归中国艺术品鉴定网公众号(微信号:zgyspjdw)所有,转载请联系后台或邮箱(jiandingwang@163.com)获得授权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