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防“坑”手册:陶瓷常见作伪方法(上)
据资料显示,我国的收藏群体数量近年来呈上升趋势,艺术品市场也越来越活跃。但与市场同时发展的,还有造假、售假等多种不规范活动。
这些乱象在陶瓷收藏市场表现得尤为突出,市场上的仿古瓷、伪造瓷现象时有发生,使得藏家和投资者经常遭遇“挖坑”事件,不仅在经济上蒙受了巨大的损失,而且对于其收藏、投资信心也是一种不小的打击。
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揭秘那些市场上常见的陶瓷作伪方法,让伪品、赝品无处遁形,为防“坑”、避“坑”出招。
一 整器作伪
整器作伪,是指后人按照历史文献记载留存下来的器物进行拟造或者仿造的方法。
这些仿器为了更似真品往往经过做旧处理,如用香火烟熏做旧;用土茶水煮仿器,使器表上产生红褐色的茶锈痕做旧;或将所仿之器长期埋入地下,使其有被氧化或腐蚀的出土之感而更显旧气。
还有一种方式是以氢氟酸浸泡器物一定时间,然后用高锰酸钾与泥土和匀,将器物包起闷上几个小时,以去除新瓷釉面的“贼光”,使其有“古旧”的感觉。
伪品 经氢氟酸浸泡后的釉面(局部)
二 部分作伪
部分作伪,指的是后补或后配古陶瓷的某个部位,如盖、足、流、底、口等。
后补分为补缺和补釉,补缺是指用石膏、化学制剂等材料,对古陶瓷破碎后缺失的部分进行修补;补釉是指在古陶瓷磕缺部分或磨口处再次上釉入窑烧制,有些后补的釉色刚一开始与原器一致,但经过一段时间后,仍会显出差异。
后配有配把、配腿、配手、插头等情形,但是原有的器型或釉色与补配后的器型或釉色之间的区别难以消除,在鉴定时仔细观察器物可以找出后补或后配的痕迹。
伪品 后配金属边饰(局部)
了解这些作伪方法,可以让你在入手陶瓷类艺术品时自带“火眼金睛”,使自己的钱包免“遭殃”。下期小编将继续剖析其他陶瓷常见的作伪方法,我们不见不散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