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在线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当前页面:当代名家专题 - 详细内容
  • 传世名画——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局部
 

《富春山居图》是“元四家之首的黄公望(1269-1354)晚年的水墨山水巨作,中国文人山水画的典范。被誉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它用长卷的形式,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色,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境界,被誉为“画中之兰亭序

    

元代画家黄公望(1269-1354),字子久,号一峰,大凝道人,江苏常熟人。擅长画山水,多描写江南自然景物,以水墨,浅绛风格为主,与吴镇,王蒙,倪瓒并称元四家。原系浙西廉访司一名书吏,因上司贪污案受牵连,被诬入狱。出狱后改号“大痴,从此信奉道教,云游四方,以诗画自娱,并曾卖卜为生。他学画生涯起步较晚。然由于生活坎坷,寒暖自知,所绘山水,必亲临体察,画上千丘万壑,奇谲深妙。其笔法初学五代宋初董源、巨然一派,后受赵孟頫熏陶,善用湿笔披麻皴,为明清画人大力推崇,成为“元四家(王蒙、倪瓒、吴镇)中最孚众望的大画家。此外,画作之余,留有著述,如《写山水诀》、《论画山水》等,皆为后世典范之学。

    

《富春山居图》始创作于至正七年(1347年),于至正十年(1350年)完成。画作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全图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是黄公望的代表作。
    

《富春山居图》采用传统的三远并用构图法,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富春山初秋时节的迷人景色,峰峦陂陀沉实,秋水长天辽阔,林木恬然,沙渚悠远。如诗的画面和娴熟的笔法,将富春山美丽的风光,勾勒得令人心醉神迷 。
    

《富春山居图》卷在数百年流传中饱经沧桑。明成化年间,该图卷一度为沈周收藏。弘治元年,为苏州节推范舜举所有。隆庆四年,落于无锡谈志伊处。万历二十四年,归于董其昌,不久转给宜兴收藏家吴之矩,再传其子吴洪裕。
     

吴洪裕极为喜爱此画。清顺治七年(1650年),吴洪裕病危,弥留之际要将它火焚殉葬。他的侄儿从火中抢出,但此时长卷已被烧毁5尺,焚成两截。前段较小,长51.4厘米,因画中恰好有一山一水一丘一壑之景,定名为《剩山图》,流落民间;后段画幅较长,约有6纸636.9厘米横长,经过精心修复装裱,将董其昌的题跋从画尾移至画首,跋中写明此画系黄公望为好友无用禅师所作,因此后段被称作《无用师卷》,后被清廷收藏。
    

1933年,为避日军战火浩劫,《无用师卷》随故宫重要文物南迁,15年辗转过四川、成都、贵州、南京,最终被运至台湾,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而《剩山图》也再几经流沛后,于1956年走进浙江省博物馆,成为该馆的“镇馆之宝

    

《富春山居图》前后两段分隔300多年之后,《剩山图》与《无用师卷》于2011年在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合璧展出。此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以《富春山居图》将在台湾合璧展出,暗喻海峡两岸分合,亦使此画作声名大噪。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 陈丹青:冲击教条化创作模式 改造中国写实油画 - 2016.07.15
下一篇: 小品大艺——文征明对书画折扇的贡献 - 2014.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