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三彩是唐代釉陶艺术的重要创新。所谓的“三彩”,是“多”的含义,不限于三色。唐三彩的烧制要经两道工序:第一步要在1100摄氏度左右的高温下烧出素胎,然后再在胎体上挂混合釉,入窑进行第二次低温烧制,以使釉料中的氧化铜呈绿色,氧化铁呈赭色,氧化钴呈蓝色而熔化。
此件三彩陶双鱼瓶,腹径11.2厘米,高23厘米,口径4.5厘米、底径8厘米。1975年出土于扬州扫垢山,时代为晚唐,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无论从哪个面看该陶器,都是两条鱼的造型。瓶身塑成腹部相对的双鱼形,鱼口即瓶口,双脊即为双系,尾部制成瓶底。从圆圆的鱼嘴,逼真的鱼眼、鱼鳞、鱼鳍、鱼尾等都可以看出,鱼的刻画非常精细。双鱼瓶表面挂有绿、黄、褐三色釉,三色互相浸润交融,色彩斑斓。双脊间有穿系小孔,便于系绳,既实用又美观,反映了工艺上的高超造诣。此件唐三彩双鱼瓶的左右两边各有一个可以挂绳子的小孔,可能是仿造某一件金银器的造型烧制出来的,可充当装水的容器。鱼是民间常见的馈赠佳品,有吉祥之意。此双鱼的造型正是寓意连年有余,和谐美满,吉祥合欢。
精美的唐三彩,在唐代不仅受到了国人的喜爱,也被周边国家所追捧和效仿,“新罗三彩”、“奈良三彩”、“波斯三彩”等三彩陶便是最好的证明,足以见得当时唐三彩的巨大魅力和深远影响。
中国陶瓷艺术的辉煌成就,广为世界公认。陶瓷的故乡在中国,中国陶瓷从器型、纹饰、彩料、款识、胎土、工艺……铸成中华文化,展现中华文明。中国陶瓷艺术,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精华,是人类历史上值得品鉴和典藏的艺术珍品。
《中国陶瓷鉴定基础》(上下册)——由原中国民间艺术品收藏评估委员会主任吕少民主持编著——本书依朝代先后顺序划分为十二章,梳理陶瓷发展脉络,阐释千年来陶瓷对华夏文明的重要性,通过陶瓷多特征讲解,运用详实的图片和实例展现陶瓷的无魅力,尽情领略陶瓷文化的源远流长,感悟造物之功的神奇奥妙。希望从鉴赏角度为艺术品爱好者构建起一个宏观的中国陶瓷史架构。 以下为《中国陶瓷鉴定基础》部分内页展示:
如果您想系统地了解中国陶瓷史,感受陶瓷的演变与文化变迁,从鉴赏角度搭建起一个宏观的中国陶瓷史架构,那么《中国陶瓷鉴定基础》(上下册)将成为您最得意的枕边书。

本作品的著作权等知识产权归中国艺术品鉴定网公众号(微信号:zgyspjdw)所有,转载请联系后台或邮箱(jiandingwang@163.com)获得授权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