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在线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当前页面:新闻 - 详细内容
  • 文物主题游径工作现场推进会发言摘要

近日,文物主题游径建设工作现场推进会在广东惠州召开。会上,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介绍“东坡行旅——中国文物主题游径”规划大纲和工作进展,山东、陕西、四川、江苏省分别汇报区域性文物主题游径建设规划思路,香港发展局介绍香港“文物径”的建设情况,广东省介绍南粤古驿道文物主题游径的工作成果。现将发言内容摘录如下。

东坡行旅——中国文物主题游径总体规划方案

卢远征 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眉山三苏祠考察时指出,“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个三苏祠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今年5月,“东坡行旅——中国文物主题游径”正式启动。游径以文物为主干,以价值为魂,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增强中华文化民族向心力、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为宗旨,讲述东坡人生故事,彰显东坡当代价值。

主题内容。总体规划在梳理东坡人物生平行迹的基础上,划分出六个人生阶段,明确各阶段主题和重点内容。以时间为主线串联地域空间,以城市为主干构建基本单元,有侧重、差异性地呈现主题内容。遴选资源从遗存的真实性出发,以与“东坡行旅”主题内容关联的不可移动文物为主干,同时纳入对主题呈现起到支撑作用、能够扩大主题影响力的其他文化遗产等资源。

重点任务。在文物保护方面,加强史料挖掘、考古勘探和资源调查,推动相关文物提级定级;在阐释展示方面,以文物本体作为阐释的核心载体,并通过博物馆外部联动、统一标识标牌、线上线下结合展示等,让文物说话,让历史可感;在配套设施建设方面,做好文物保护范围内历史环境的保护修复和区域环境的资源整合、设施完善。

规划引导与保障。以讲述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作为内核,打造文化消费新场景,创造文化传承新空间。形成国家层面统一的东坡形象IP,建立以国家主流媒体为牵引的全媒体宣传矩阵,推动中华文明传播。从省级和市级的层面,分别提出推动东坡主题游径建设的工作策略,提出资金保障方式,落实监督责任,为游径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东坡行旅”中国文物主题游径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文物资源与周边非文物资源整合联动,构建起以文化为内核的文旅深度融合片区、线路,打响东坡文化IP,形成以东坡文化赋能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城市品质提升的新格局,以东坡文化绘就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发展新画卷,将其打造为向世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标识。

斯文在兹——山东儒家文物主题游径建设规划

刘续兵 山东孔子研究院副院长

山东“斯文在兹”儒家文物主题游径建设,旨在推进儒家文物资源的保护利用和展示,阐释儒家文物资源所蕴含的儒家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讲好孔子儒家故事,凝聚向善向上力量,让游客在旅行中感悟中华文明和儒家思想,增强全民族文化自知和文化自信。

前期研究与主题定位。以孔子及早期儒家思想的传承发展脉络为线索,通过相关历史研究,明确总体主题定位,并根据“源、魂、流”三方面核心价值,形成体现孔子思想来源的“礼乐寻根”、体现孔子思想和主要行迹的“齐鲁圣迹”、体现儒学传承发展的“洙泗流韵”三大板块。

资源体系和游径策划。围绕游径主题的价值阐释,梳理遴选相关不可移动文物形成核心资源,将相关的非文物资源和文化场馆等纳入支撑资源,同时将尚不具备开放游览条件的资源点纳入候补资源实行动态管理,建立以核心资源为主、支撑资源和候补资源为辅的资源体系。将三大主题板块游径资源串珠成链,打造游径线路。

重点工作和保障措施。重点做好保护修缮、展示展演和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工作。开展考古调查和研究项目,推动相关文物资源的有序开放和定级提级,统一核心资源标识系统,塑造品牌形象。在宣传教育方面,重视教育功能实现,创新社会宣传手段。同时,连接餐饮、文创等特色品牌,打造深度研学修学旅游产品,赋能特色民宿、夜经济等新型业态,构建基于文物主题游径的文旅融合新局面。

“斯文在兹”这四个字至今仍然悬挂在孔庙大成殿上,从中可以感受到两千五百年前孔子的使命担当和文化自信。传承好、发展好历代圣贤念兹在兹的这个“斯文”,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前提和基础,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文化自信和使命担当。作为阐释儒家文化遗产价值的线路载体,“斯文在兹”儒家文物主题游径的建设对践行“两个结合”、推进文化“两创”、促进文旅融合,均有着重要意义。山东将以儒家文物主题游径建设为契机,让儒家文物资源活起来,激扬中华文明新活力。 

大汉紫道——文物主题游径建设方案

王伟 陕西省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

“大汉紫道”是在汉代文物资源的保护和活化利用的基础上对“紫线”理念的进一步拓展,旨在打造以汉文化为主题的线性开敞空间,通过串并联散落在大地上的汉代历史文化资源,为公众提供历史文化游憩场所。

“大汉紫道”文物主题游径以“聚焦汉文化核心标识区·中国传统礼乐文明的缩影·中华文明体系形成的集中体现地”为主题,依托汉代大遗址及其串并联的文物保护单位与人文景观资源,围绕“一条主线·三处重要发展节点·四大重点发展区域”空间布局,着力于“汉+N”资源融合发展模式。聚焦“过秦之论,启汉之盛”“集残拾遗,诸子百家”“史学道统,炎黄子孙”“尊王攘夷,一统春秋”“三教并行,不同而和”五大文化主题内容,以汉长安城遗址、礼制建筑区遗址、渭河桥遗址、西汉帝陵等11处遗址和渭河为核心,见证汉朝在中华文明总进程中的重要历史地位。

以“汉遗址+汉文化+文物主题游径+文化IP”为规划思路,保护先导、文化主导、文旅先行,搭建休闲、安全、便利、开放、多元、共享的发展平台,确保对文物及其环境的影响降到最小。构建“主游径”+“拓展游径”多条游径线路,以驾车、骑行、徒步等多种交通方式,采取多点单次游、多点多次游、单点单次游、延伸游等游览形式。

建设标准主要包括路线设置、景观廊道、基础设施、服务设施、信息、标识、数字化等七个方面,兼顾保护自然与文化遗产和满足国民游憩需求两个方面的要求。特别强调标识系统根据“大汉紫道”主题统一设计、不宜过多,已建成道路游径与遗址点之间的“最后一公里”道路宜选用乡土、自然材料进行铺设。

游径建设重在科学而系统地规划开发,对历史环境和自然环境开展整体保护,最大程度挖掘游径整体价值。通过大汉紫道文物主题游径的规划设计与国家游径系统的建立,为民众提供通行、休憩、娱乐、研学等活动场所,塑造优良的户外活动空间。 

蜀道金牛——蜀道(梓剑昭段)文物主题游径建设方案

丛宇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古建所所长

蜀道是开凿于战国时代、沿用两千多年的连接关中平原与四川盆地的中国古代大型交通体系,横跨四川、重庆、陕西、甘肃四省市。本次蜀道文物主题游径建设由四川省牵头,选取文物资源较丰富、基础设施较好的梓潼至昭化段金牛道作为先期建设重点。旨在通过主题游径建设彰显蜀道历史文化特征,凝练区域文化旅游标识品牌,促进沿线文化产业转化和赋能,带动蜀道文物保护与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深入研究蜀道内涵,重点挖掘价值载体。蜀道(梓剑昭段)以打通山峦阻隔的筑路开拓、促进国家统一的战略行动、跨越南北的人口与物资输送、多种文化的驰骋并济为主线,衍生出丰富多彩的历史故事,是中国厚重历史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缩影。持续的文化交融与深厚的历史积淀在该段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尚存相关文物点140处、国家历史文化名镇1处、省级传统村落6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处、省级自然保护区1处。价值内涵丰富,资源禀赋突出。

集中打造文旅品牌,分段阐释文物主题。塑造蜀道游径整体形象,结合资源现状及环境特征,分段凝练文化主题,塑造差异化的文化印象和多样化的游览体验。确定打造“天险剑门·出川入蜀”“翠云皇柏·千年州城”“雨霖七曲·艺萃文昌”三大主题。将昭化古城、剑门关、剑州古城、七曲山四大主题节点作为核心引擎,通过古道本体及其设施、核心文物资源的展示利用,串点成线释放文物活力。同时依托县域文物主题游径,以线带面形成若干环形支线,为文旅产品的组合提供更多可能。

多维阐释文物价值,严格保护生态环境。构建蜀道文物主题游径阐释框架,通过文物展示、标识标牌、文化驿站、数字媒体、旅游活动等形式加深公众认知。结合线上线下双线宣传体系的建设,打造“一部手机游蜀道”的个性化旅游服务平台。推出“行知蜀道”“徒步蜀道”“探幽蜀道”“行摄蜀道”等专题游览路线,丰富受众人群。以蜀道“翠云廊”段为示范,建立健全自然生态保护工作机制,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注重乡村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全面提升乡村人居环境质量。 

“江南·斗米尺布”——文物主题游径建设方案

沈旸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何谓“斗米尺布”?吃饱穿暖是人民群众基础的生活保障,劝课耕织是维系中华农耕文明运转的生命线。“斗米尺布”塑造的地理空间形态,堪称理解江南的钥匙。近二百年来,江南地区的水陆交通、市镇布局都紧扣当地农产的运输和管理需求,大量关联遗存成为文物实证,涵盖了民居、商馆、义庄、码头、官舍、学校、工厂等各环节各领域。

与此同时,富庶、稳定的物质生活孕育了发达的精神文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观、“一粥一饭,半丝半缕”的勤俭观、“晴耕雨读,诗书传家”的文化观、“乐善好施,博施济众”的慈善观、“筚路蓝缕,白手兴家”的实业观,无一不与耕织传统高度相关。“斗米尺布”成为一种文化烙印,表征于精神与物质的方方面面。

江苏省以环太湖地区(尤其是太湖以东水乡地带)为核心开展“江南水乡·斗米尺布”文物主题游径建设,挖掘文物价值,释放文物资源。游径纳入42处文物点、8处备选点(其中11处国保、7处省保)等资源,将环太湖区域划分为“苏湖一熟天下足”“绣云织霞机杼声”“晴耕雨读修文业”“贻谷高义传千秋”“农桑锡纺工商兴”“春雷阵阵满地红”六大主题片区。

江苏省将依托“江南水乡”总体IP,围绕“斗米尺布”主题细化深耕,逐步开展以下工作:游径呈现方面,强调在主题框架下做好文物价值阐释,通过挖掘史实进行准确梳理与解读,展现具有强代入感和体验感的真实故事。开发运营方面,坚持打造具备认可度、突出代表文化内涵的品牌符号,以多元手段激发游径热度。同时加强对游径周边相关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串联,提升文物主题游径的开发潜力。视觉系统方面,聚焦于“斗米尺布”的共通要素,设计统一的视觉标识,构成多级协调联动、“日用而觉”的主题符号。推广宣传方面,强调推广方略的生活性与持续性,力争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 

香港发展局设计及管理的香港文物径

萧丽娟 香港发展局古物古迹办事处总文物主任

香港现时有多条文物径,不同的政府部门会因应其政策范筹设立相关的文物游径,例如水务署把水务设施串连起来,介绍香港的供水历史;市区重建局则在他们更新的小区设立游径,介绍该区的文化及历史。发展局负责考古遗址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利用,至今共建立了四条文物径,包括“屏山文物径”“龙跃头文物径”“中西区文物径”“赏‧识港大历史建筑”。

屏山文物径是香港首条文物径,由古物古迹办事处(古迹办)于1993年成立,成立之初径上共串连11处历史悠久的中式古建。1980年代后期,古迹办主动联络屏山邓族商论成立文物径,为古建进行维缮、装设指示牌、改善卫生设施等,成为政府与新界宗族合作保育和推广香港中华文化遗产的好例子。

1999年,古迹办推出龙跃头文物径,串连14处龙跃头邓族的中式古建。为推广文物径,近年注入新元素,例如与香港珠海学院建筑系合作,制作松岭邓公祠梁架和斗栱模型,并配视障人士用的凸字说明,使市民感受古迹、了解岭南传统建筑。

2000年成立的中西区文物径是香港占地最广、古建最多的文物径,由100处文物景点组成,分为中区线、上环线、西区及山顶线三线,各具特色。二十多年来发展局努力不懈推广文物径,举行中乐西奏的音乐会、“文化飞步游”、“虚实寻迹”展览等活动。2018年超强台风“山竹”严重破坏文物径上的法定古迹都爹利街石阶及煤气路灯,古迹办联同路政署、煤气公司,坚持以原工艺及原材料为原则,配合三维扫描及打印技术,令古迹回复旧貌,并将修复过程制作视频向参观人士展示。

2022年适逢香港大学111周年,发展局文物保育专员办事处和古迹办与香港大学合作筹建“赏‧识港大历史建筑”文物径,同时制作多语种语音导赏,出版及上载中英文的小册子并安装说明牌,以便校外游客更好了解建筑。

文物建筑是推广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源,设立文物径就是对这些建筑作出保育、整理及推广。香港的经验,是在筹备时需要考虑业主和参观人士的权益和想法,也要平衡对外开放和保育建筑。文物径开放后,更要与时并进,除了适时维修更新设施外,也透过组织不同活动,赋予文物径活力,并加入崭新科技,以丰富参观体验。

南北通融 八方汇流——南粤古驿道的保护与利用

曹劲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

2016年,广东省启动了南粤古驿道保护与利用工作。至今已经发现的古驿道遗存总计200多处,陆路遗存233条,总长1000多公里,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长。南粤古驿道纳入保护对象的遗存中,既有梅关古道、西京古道这样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或者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但更多的是大量寂寂无名的乡村古道,包括山路、水路和陆路,以及这些道路上的驿站、茶亭、码头、桥梁、关隘、卫所。同时也纳入了古道沿线历史悠久、古迹丰厚的古城镇、古村落,相关的乡规民约、风俗节庆、传统手艺和传说故事,实现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面覆盖。

以上述遗产为核心保护内容,进而衍化出作为空间规划对象的“南粤古驿道”,以广州为中心,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延伸形成的南粤古驿道线路网络,包含了14条主线,56条支线,贯穿全省各个区县,并串联1200处人文及自然发展节点。以这样的古道网络为基础,多措并举,结合体育、文化、旅游等方式,让群众踏上古驿道、走进古镇古村,让乡村焕发活力,真正实现文化遗产的创造性保护、创新性利用。

南粤古驿道项目从一开始就突破部门局限,住建、文化文物、体育、旅游、农业等多部门联动,各司其职、尽展所长、调动资源,共同投入到这一场保护与利用工作中去。不仅如此,活化工作需要各方面专业人士和团体参与,既有政府部门,也有民间力量。自启动伊始,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就吸引了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专业志愿者、广东户外运动协会等众多社会力量的参与。如今,南粤古驿道已经成为汇集各方资源的平台,不断接纳更多的人和社会各界包括企业参与进来。

正是因为多种力量的汇聚,南粤古驿道的保护和利用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多彩、创意无限。例如示范段建设包括了古道本体和沿线古迹修缮、连接线修建和标识系统建设等内容,11条古驿道主题文化遗产重点线路将散落在古驿道边的遗存点串联成主题游径,各有特色、异彩纷呈。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将近二十处具有一定规模和历史背景的古驿道边的传统村落作为定向越野的体育赛事场地,让参赛运动员和观众在比赛的同时游览古迹、品尝特色美食、感受乡情美景。不仅如此,广东省户外运动协会大胆创新,将汽车越野与定向活动结合,使定向活动内容愈发丰富。

2017年底,广东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和省文化厅、省体育局、省旅游局联合印发了《广东省南粤古驿道线路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基于广东省内散落的200多处古驿道遗存,系统梳理了南粤古驿道的历史走向与文化内涵,构建了全面的南粤古驿道保护与利用格局。保护古道,真正关注的是道旁的村、路上的人,广东将继续积极推动岭南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散落在南粤大地的古驿道遗产活起来,融入当下的城乡生活。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 “同一屋檐下:岭南传统建筑源流与艺术”展览在香港开幕 - 2023.12.14
下一篇: 全力做好文物受损情况排查和文物抢救性保护修缮 - 2023.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