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暗香浮来千年,国人艺留容颜
梅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早已不仅仅是一种花卉,它已成为一定社会背景下人们精神追求的目标。它以广阔、丰富、深邃的内涵,构成独特的文化形式。从一定意义上说,梅文化是各种爱梅赏梅活动所创造的社会价值及其实现的过程,它为中华文化增添了一分瑰丽。
梅是我国特有的传统花果,已有3000多年的应用历史。《诗经》中好几处诗篇也都提到梅。依据古书的记载说明,古时梅子是代酪作为调味品的,系祭祀、烹调和馈赠等不可或缺东西至少在2500年前的春秋时代,就已开始引种驯化野梅使之成为家梅---果梅。
观赏梅花的兴起,大致始自汉初。约在2000年前,梅已作为园林树木用于城市绿化了。到了南北朝(公元420一589年),艺梅、赏梅、咏梅之风更盛,此时文人咏梅、写梅的甚多,至隋唐五代,是艺梅渐盛时期。
宋 玛瑙梅瓣式碗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南宋 马远 雪履观梅图轴 上海博物馆藏
元 王冕 《墨梅图》 故宫博物院藏
宋元,是我国古代艺梅的兴盛时期。除梅花诗词及梅文外,有关梅的书画也纷纷问世。同时,艺梅技艺大有提高,花色品种显著增多。宋代梅诗特多,梅词也多佳作。名家如北宋林逋(和靖)隐居杭州孤山,植梅放鹤,号称梅妻鹤子"。其梅花诗词甚多,而"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诗句,更是传神佳句。余如北宋的苏试、秦观、王安石等,南宋的陆游、陈亮、范成大等,皆多梅花诗词传世。元代有个爱梅、咏梅、画梅成癖的王冕,其《墨梅》画、诗,皆远近闻名。
明 青花松竹梅纹碗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清 紫檀嵌竹丝梅花式凳 故宫博物院藏
清 腊梅花树盆景 故宫博物院藏
明清时艺梅规模与水平续有进展,品种也不断增多。明代咏梅之风有增无减,杨慎、高启、唐寅诸名家,俱有梅花诗;徐渭、刘基等,则均有梅花文赋。清代苏州、南京、杭州、成都等地,以植梅成林而闻名。当时,咏梅的书、文、画,争相出世,"扬州八怪"中咏梅、画梅的名家,如金农、李方膺,为世人知晓。
清 料石梅花盆景 故宫博物院藏
梅花花语为“坚强、忠贞、高雅”,与兰、竹、菊并称为“四君子”,此外还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千百年来,梅花精神被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脉中,成了国人比德、畅神的对象。梅花文化浸淫着国人的精神,陶冶着国人的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