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赏物】天冷温酒正当时
各类青铜酒器
战国 彩绘漆几何纹方耳杯 故宫博物院藏
在历史发展长河中,酒器的形状和制作工艺受人们的饮食习惯、酿酒技术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等诸方面因素的制约。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秦汉时期,宴饮时都是席地而坐,酒具放在席间地上,故在形体上偏于矮胖。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一种"胡床",即低矮的木床,人坐在胡床上,酒具也放在胡床之上,所以酒具相应向高发展,成为瘦长形。隋唐至辽金元再至明清时期,饮宴时普遍使用桌子和椅子,酒具放在桌子上,与坐在椅子上的饮宴者平齐,因而酒具又渐渐变矮。酒器也随着酒质量的提高和饮用方法的改变而产生构造上的变化,这同样是适应饮食生活的一种变化。
西汉 漆绘龙纹勺 湖南申博物馆藏
汉 胡傅温酒樽 山西博物院藏
东汉 酿酒画像砖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器时代早期,因酒的质量很低,酒与酒糟混装一器,储酒器与斟灌器也常为一器,所以形制和结构比较粗放。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酒的质量逐渐提高,饮用时用斗勺挹取,所以此时青铜酒器比较精美。秦汉至南北朝时期,酒的质量已有了一定的提高,经过滤后饮用,所用酒具也就更加精细。隋唐至辽金西夏时期,酒的质量更加清醇,所以酒具精巧细腻。元明清至民国时期,由于蒸馏酒的出现,酒精浓度增强,酒性愈加浓烈,人已不可能大杯饮用,所以酒具也逐渐变得小巧灵秀。
汉 四神温酒炉
唐 镶金兽首玛瑙杯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北宋 景德镇窑影青釉莲瓣纹注子温碗 安徽博物院藏
清 银烧蓝暖酒壶 故宫博物院藏
古人天气寒冷,喝凉酒伤身凉胃,口感不佳,于是发温热后再饮。晋代文人左思在《魏都赋》中就有“冻醴流澌,温酎跃波”的词句。说明当时已有温热饮酒的习惯。唐代饮温酒成为天冷日常活动之一,唐代诗人白居易《问刘十九》诗中"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反映出这种情景。到宋代时,社会风尚讲究雅致生活,例如宋代王炎《与舍弟饮》诗中“温酒浇枯肠,戢戢生小诗”所描述那样,更是将温酒表现得诗情画意。
关于温酒器的记载,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在汉代,已有温酒樽这种酒器,配以勺,便于取酒。唐代开始出现大量的金银材质的温酒器具,造型华丽端庄,制作精细。宋代是中国瓷业发展的高峰,温酒器如注碗的出现,成为当时一种最普遍使用的温酒器具,它由注子和温碗组成。注子是盛酒器,温碗是温酒器,广口,碗壁直而深,圆筒状,有的通体呈莲花形,大小依注子而定。使用时将注子置于温碗内,倒入热水即可温酒。明清时期,温酒具出现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形制繁多,有温碗、温酒壶、温酒炉、温酒罐,材质更是多种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