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物鉴赏】唐朝的牡丹,再度盛开在辽三彩器皿上
陶瓷赏析
辽代“三彩釉印牡丹双蝶纹海棠式长盘” 辽(916年—1125年)虽是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契丹建立的政权,但它在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受到中原影响,其陶瓷烧造与装饰风格就是突出的证明。 于是,在中原地区深受喜爱的牡丹纹样,也出现在辽代陶瓷装饰中。 唐代文学家刘禹锡《赏牡丹》诗曰:“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李肇《国史补》记:“长安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可见,对牡丹的欣赏与喜爱在唐代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时尚。
辽 三彩釉印牡丹双蝶纹海棠式长盘
辽宁省博物馆藏
以牡丹为饰兴起于晚唐五代时期,在宋代更是盛极一时,南北各大名窑争奇斗艳,技法翻新。受其影响,辽代也开启了陶瓷装饰艺术新风。
三彩釉印牡丹双蝶纹海棠式长盘 局部
此件三彩釉印牡丹双蝶纹海棠式长盘,便是一件带有中原审美特征的辽代陶器。
该长盘呈八曲海棠花冠式。宽折沿,卷草花纹。浅盘腹,平底。
【八曲海棠花冠式】 是一种八瓣的海棠花式器口形状,俯瞰如见海棠花盛放,多用于印花三彩釉陶器。
长盘为粉红色陶胎,坚致细腻。陶胎烧成温度较高,上白色化妆土,胎质呈黄白色。后施白、黄、绿三彩釉,晶莹澄澈,精致美观。
三彩釉印牡丹双蝶纹海棠式长盘 局部
【化妆土】 把较细的陶土或瓷土,用水调和成泥浆涂在陶胎或瓷胎上,有白、红、灰等色。施釉前可施白色化妆土护胎。
长盘内底印折枝牡丹一枝,牡丹花两侧印有两只对飞的蝴蝶。蝴蝶与白釉地形成对比,显得生机勃勃。作者将色彩、纹饰与造型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尽显富丽堂皇之美感。
辽三彩器为低温釉陶,以黄釉、绿釉、白釉、赭色釉等单色釉居多,双彩、三彩釉较少,胎料里常有细砂,原料一般不淘洗,质地疏松。釉面较为不均,呈色绚丽,斑驳灿烂,似云锦般吸引人。
辽三彩主要为日用生活器,突破了唐三彩多作明器的功能限制。相比于华丽的唐三彩,辽三彩整体艺术风格更显古拙浑厚,意蕴独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