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在线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当前页面:鉴藏学堂 - 详细内容
  • 陈星灿: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谈文物和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利用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发言。朱高磊/摄

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是人类历史研究最为重要的课题之一。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道路及其特点等问题,不仅是中国古代历史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世界历史研究的重要课题。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一项由国家支持的多学科综合研究项目。自预研究启动以来,作为国家重点科技支撑项目,来自国内外70多家科研单位的近20个一级学科的约400位专家参与了研究,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参与学科最多、科技含量最高的有关古代文明的大型综合研究项目。

研究证实,从距今5300年前后开始,包括长江、黄河和西辽河流域在内的广大地区,渐次进入文明社会。各地区密切互动,形成“多元一体”的“中国交互作用圈”,奠定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基础。包括良渚、凌家滩、牛河梁、石家河、石峁、陶寺、二里头等都邑性遗址在内的数十处核心遗址的考古新发现,实证了中华文明具有五千多年的历史。

中华文明起源研究,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缩影。包括文明起源阶段在内的众多遗址,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理应加以充分的保护、管理和利用。为了有序、科学地推进“十四五”期间的相关工作,结合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的实际经验,我们有如下几点经验和建议。

第一,坚持正确的研究导向和研究方法,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文明理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以国家的出现作为进入文明社会的根本标志。该工程从考古材料出发,总结出在没有发现文字资料的情况下,判断一个社会进入文明的关键特征,为丰富世界文明起源研究理论作出了可贵探索和积极贡献。

此外,贯彻正确的研究导向与方法,多学科联合攻关,讲好中国故事,做好“十四五”时期包括中华文明探源研究和中国考古学各项研究在内的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工作,意义深远。

第二,加大各类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文化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在城镇化进程中,保护包括文明起源阶段在内的各类核心遗址的工作任重道远。即使如石峁、二里头、殷墟这样举世闻名的遗址,近年来也曾遭到过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野蛮盗掘。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需要增强对历史文物的敬畏之心,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观念,处理好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切实加大文物保护力度,严厉打击文物盗窃和破坏活动,严格禁止盗掘出土文物和被盗馆藏文物的市场流通与收藏,使文物保护成果惠及人民群众。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在这方面曾做出过有益探索。浙江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供了关键性学术支撑,是考古工作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提供核心保障的成功范例。陕西神木石峁遗址是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期间新发现的遗址,其中的许多新发现颠覆了传统认知。陕西省和榆林市在加强考古工作的同时,着力进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组建新机构并实行有效管理,是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工作的新尝试。

第三,以各种形式加大科普和宣传力度,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学术研究不能脱离公众,公众需要得到正确的舆论引导和知识普及。举办展览和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最直观的宣传形式。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曾以考古新发现为主要内容在多地举办过多次特别展览,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新建的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利用最新成果,推进了夏文化研究的科普教育,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提升了国际影响力。

笔者建议在“十四五”期间,进一步做好考古发现和研究新成果的利用、宣传和普及工作,将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为代表的新发现、新认识及时编入教材,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年轻一代对祖国历史的认同感。通过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展览、纪录片、短视频等形式,传播中华优秀历史文化,增强国家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打造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

(作者:陈星灿 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所长)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 【文物鉴赏】那些疑似“穿越”的绝美文物 - 2022.07.13
下一篇: 去良渚,看5000年前的水坝 - 2022.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