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来源:国家文物局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中国古代青铜器论坛”在湖南省博物馆举办
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27日下午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学习时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
6月11日,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史,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配合“王者归来——中国古代青铜器巡礼”展,由湖南省文物局指导,中国国家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学会、湖南省博物馆联合举办的“中国古代青铜器论坛”在湖南省博物馆成功举办。
1
将文物展览与学术交流完美融合
中国古代青铜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作为中国古代灿烂文明的物质和精神载体之一,以其独特的器形、精美的纹饰、典雅的铭文,被称为“一部活的史书”。
2021年12月30日,由湖南省博物馆联袂中国国家博物馆并在省内外10余家文博单位协助下共同举办的“王者归来——中国古代青铜器巡礼”原创大展在湖南省博物馆启幕。280余件(套)展品除向中国国家博物馆借展140余件(套)珍品,还组织了湖南省博物馆等文博单位有区域特色的青铜器140余件(套),不少是青史留名的重器或备受关注的“明星”,还有多件为地方特色的“王者”之器,既展现了商周青铜器的庄重典雅、区域文明的互动以及汉至宋元明清青铜器的传承和变化,也阐释了青铜器如何从庙堂走向民间,并深入我们的文化基因。
展览旨在从人类文明的视角讲好中国故事,让更多观众近距离领略中国古代青铜文明之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展览开展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领导肯定、专家学者好评、媒体广泛宣传,目前已有10余万人次参观展览,成为湖南省博物馆又一展览爆款,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对此次展览给予了高度评价,一致认为展览主题鲜明,框架结构合理,彰显了亮点,突出了重点。将各时代、各区域文明代表器物融于一展,向观众诠释了中国青铜文明的源远流长,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赓续精神血脉具有特殊意义。
2
青铜文明是中华文明的光辉篇章
论坛现场
本次论坛包括开幕式、主题演讲、主题报告、提问互动、学术总结五部分。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全程直播的方式进行。共约20余家文博单位及高校代表作了主题演讲、发言。论坛开幕式由湖南省博物馆学会秘书长、研究馆员黄磊主持。湖南省博物馆副馆长、研究馆员袁建平,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研究馆员丁鹏勃,湖南省文物局文物与考古处处长、研究馆员熊建华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湖南省博物馆学会秘书长、研究馆员黄磊主持开幕式
湖南省博物馆副馆长、研究馆员袁建平致辞
袁建平发言指出,2015年,为配合“三湘四水集萃——湖南出土商、西周青铜器展”,湖南省博物馆举办了“湖南出土商、西周青铜器学术研讨会”。时隔七年再次召开“中国古代青铜器论坛”,旨在通过发表、分享我国古代青铜器研究领域尤其是结合展品研究的最新成果,推进古代青铜器研究,将青铜文明研究引向深入。
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研究馆员丁鹏勃致辞
丁鹏勃表示,本次青铜器论坛是从学术层面对“王者归来——中国古代青铜器巡礼”展览的拓展,与会专家学者从区域特点、文化内涵、礼乐制度、考古发现等多个方面,发表自己有关青铜器研究的创见,发掘我国青铜文化的巨大潜力,弘扬光辉灿烂的青铜文明,这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湖南省文物局文物与考古处处长、研究馆员熊建华致辞
熊建华强调,青铜文明是中华文明的光辉篇章。湖南古代青铜器与青铜文化的研究随着七十多年的考古探索,不断深化。今天的湖南,在中国青铜文明的星空中,发出了耀眼的光彩,显示了巨大的文化魅力。
3
文化交流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之间关系密切
南方科技大学社会科学中心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唐际根作主题演讲
殷墟考古队原队长、南方科技大学社会科学中心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唐际根作了题为《南方青铜器与北方商王朝》的主题演讲。在现有材料与研究的支撑下,唐际根先生将整个长江流域的青铜文明分为江淮之间、皖南宁镇、鄂东南、鄱赣、三湘四水及四川盆地这六大块,概括了这些地区的青铜器特点,并指出它们与中原地区青铜器的共性与差异。他认为,北方商王朝的势力范围变迁,从商中期的扩张到商晚期的收缩,对南方地区的文化格局起到了巨大的影响作用,在多条路线的互通之下,南北两方不断进行文化交流与融合,共同促进了这一时期青铜文化的繁荣。他提出,江西青铜文明或是甲骨上记载的“虎方”,三星堆青铜器文明即为文献中记载的古蜀国。对于湖南地区出土大量晚商时期的“商式”青铜器,他从“冉”“戈”家族青铜器着手,认为晚商时期中原与湖南之间仍然存在一条沟通路线,再一次证明了文化交流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之间的密切关系。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湖南省博物馆原馆长高至喜即兴发言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湖南省博物馆原馆长、年届九十高龄的青铜器专家高至喜先生即兴发言。他对本次展览及近些年湖南商周考古和青铜文化研究的成果表示了认可与赞赏,并表示虽然近年来主要从事《长沙汉墓发掘报告》的编写,但是对商周考古仍然倾注了许多的关注。
4
多视角解析青铜文明
在会议交流发言环节,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国家博物馆、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厦门大学、湖南省文物局、湖南省博物馆、上海博物馆、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河南博物院、安徽师范大学、西北大学、浙江省博物馆、长沙市考古研究所、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博物馆和高校的18位学者进行主题发言。他们从理论层面、文化的源流与发展、青铜器的装饰与技术的发展、楚文化视角下的礼乐宗法和考古新发现等方面,就青铜器研究领域的前沿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分享。
1. 理论方法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考古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向桃初在题为《周边地区出土商周青铜器研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的发言中强调了湖南青铜器理论研究的方法,特别需要注意的有断代问题、埋藏点的问题以及炭河里古城出土的青铜器和城址之间的关系等问题。
熊建华在《研究古代青铜器——探索青铜文明的智慧与哲思》的发言中对斡旋、蛰虫及牲尊纹饰进行了赏析与探讨,并与中国哲学相关联,引人深思。
袁建平以《“王者归来——中国古代青铜器巡礼”的策划》为题,着重阐述了此次展览的初衷和立意,深入介绍了展览主题与框架,并就策划此类历史文化信息厚重的器物类展览如何雅俗共赏,引起观众情感上的共鸣,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王少林作了题为《大孟姬尊盘铭文“元年”新考兼论吴楚争霸视阈下的蔡国变迁》的发言,他从历史情景入手,重新看待大孟姬尊盘铭文的问题,其中涉及对青铜铭文纪年、历法等方法的理解。
2. 青铜文化的源流与发展
武汉大学青铜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昌平作主题发言
武汉大学青铜文明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昌平作了题为《所谓“湖南青铜器”的复杂内涵》的主题发言。张昌平将湖南青铜器分为四个阶段。他指出,在湖南地区晚商时期可能包含多个不同的地方青铜文明,不同青铜文明之间有频繁的文化交流。并认为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湖南地区与中原之间有着更高的交流密度,因此湖南经常会出现与中原高度一致的青铜文化特征,这两点使得湖南青铜器具有整个长江流域青铜文化代表性的特点。
上海博物馆研究馆员胡嘉麟作了题为《关于神面纹青铜器的几点思考》的发言,对于神面纹的定义、特征做了解析,并提出杏形目、大披角、钩状扉棱等兼具南北文化因素,“神人”类的艺术形象也在长江流域地区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是文化交流与融合的产物。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副馆长、研究馆员王方在题为《从石家河玉器到三星堆青铜:古蜀青铜文化侧面观》的发言中提出石家河文化玉器中的神人形象与三星堆有较大关联,在造型、装饰、构图上有极大的相似性。
俞珊瑛在题为《摭谈晚期仿古铜器——以武义文庙祭器为例》的发言中以武义文庙祭器为例,谈到了中国青铜器及礼乐制度的延续性。
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馆员孙明作主题发言
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馆员孙明在题为《商周时期南方地区的镈钟及相关问题探讨》的发言中对镈钟的器型演变、器群分布与考古学文化背景做了详细阐述,并提出南方镈钟传播至西周王朝并对其产生深远的影响。
3. 青铜器的装饰与技术的发展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苏荣誉教授和博士生段西洋在题为《虎人卣研究——附论不规则形态商代青铜器装饰结构》的发言中对疑为湖南出土、泉屋博古馆及色努齐博物馆收藏的两件商代“虎食人卣”,分别从造型、装饰、铸造工艺等特征进行比较、分析,并推及其他商代异形青铜器的结构和装饰,作了详细的论证。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翟胜利的发言题目是《从扉棱特点看商末周初青铜器的若干时代和地域特征》。他将扉棱分为典型“王朝”风格、典型“南方”风格以及南北融合风格,以此探讨商周青铜的年代与地域特征。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尹夏清作了题为《潜龙在器——两周出土青铜器螺角龙纹饰探析》的发言,对螺角龙纹饰的年代,出土范围、流行时期等做了深入阐述。
4. 楚文化视角下的礼乐宗法
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闻捷的发言是《周代乐钟制度与贵族身份的判定——以固始候古堆一号墓为例》,他列举了吴墓、楚墓不同的乐器组合和陈列方式,以此为基础论证墓主的身份等级问题。
湖南省博物馆研究馆员刘彬徽作主题发言
湖南省博物馆研究馆员刘彬徽作了题为《“嬭加”鼎与相关青铜器研究》的发言,对“嬭加”鼎的年代、铭文进行了解读,提出了新的看法,指出嬭加鼎青铜器群在我国古代青铜文化和早期文明研究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
王琢代表课题团队作了题为《曾国宗族探究》的发言,重点论述了曾国宗族的身份等级制度和贵族称谓,以及由此体现的社会变革问题。
5. 考古新发现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馆员盛伟作主题发言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馆员盛伟作了题为《汨罗市新发现的商代青铜器及考古工作新进展》的主题发言,分享了汨罗新近出土商代兽面纹扁体筒形觥和兽面纹贯耳壶的详细情况,并介绍了余家坡遗址和黑鱼岭墓地的考古发掘成果。
主题报告后,线上线下同仁踊跃提问,有关专家学者进行了解答。
张昌平就此次论坛进行了学术总结。他指出本次展览有两个特点,一是将湖南本地青铜器放置在中原体系之下,体现了中华文明共同体的特征;二是本次展览还展出了许多宋元明的祭器,反映出礼制社会发展运作的过程。
“中国古代青铜器论坛”的成功举办,为博物馆联动最新学术成果、深入解读优质的文物展品提供了平台,也为“王者归来——中国古代青铜器巡礼”提供了充分的学术助力,彰显了博物馆作为学术重镇的地位和作用。
(“王者归来—中国古典青铜器巡礼”策展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