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长槐的《天都峰》,大小为220cm*206cm,写生作品,纸本设色。
作品为近景刻画,描绘天都峰一角,山峰耸立,山石之间树木丛生,郁郁葱葱,另有云海环绕山峰之间,凸显天都峰陡峭险峻、高耸入云的地势。作品若是悬挂于家中客厅、书房等位置,可更显境界之开阔,视野之明朗。
仔细看去,画面前端云海位置为淡墨晕染,部分作小面积的留白处理,淡赭色与墨色渐染而作,可看出烟云缭绕之态。
近处主体山峰山体布满树枝,以石墨色点缀,大面积铺染与小点相叠而成。山石纹路则是湿笔勾勒而成,或粗或细,或浓或淡,交杂错落,清晰地表现出黄山独特的山体特征。清代画家石涛亦曾描绘过安徽黄山,并提出“黄山是我师,黄山是我友”。杨长槐在用笔与墨色的使用上不断探究与革新,创造出了个人的笔墨特色,这一精神也正是“笔墨当随时代”的最好见证。远景及次要山峰的层峦叠嶂皆以墨色铺染,墨色较前峰而言稍淡,且不作细线勾勒,山峰间的纹路走向皆为湿笔墨色晕染,笔触急速而不焦躁,交杂而不失形,每一笔似乎恰好落在山峰的转折之处。
远景山峰顶部为留白处理,少有几丝淡蓝的笔触,便以勾勒出天空。画面表现出正值春夏之际,黄山天都峰的顶端模样,天空澄净明亮,天朗气清,山腰云海四绕。该作品色彩运用至极,山峰险要奇骏,尽显生气、鲜活。
黄山作为中国奇观,每处山峰各不相同,杨长槐笔下的黄山既有其体貌,又显其韵味,是置于办公处的极佳作品。每至学习工作疲惫之时,望此黄山奇景,可舒神明目。此幅画作作为观赏性所存在,不仅给人以视觉之冲击,也给予人心灵的雀跃,对美景之向往,对生活之憧憬。
文物艺术品。七零八落的历史碎片,质料、造型、纹饰、文字、甚至伤痕,诉说一个平行世界的故事。每一件器物,都像一卡一顿的语句片段,不吐不快般地表现自己。有时我们叫它们“文玩”,玩的就是这种神秘,玩家想把这些破碎的线索还原成连贯的故事。
《中国器物简史》——由中国民间艺术品收藏评估委员会主任吕少民主持编著——用器物承载那份千古幽思,时而波澜壮阔、时而静水流深,玉器、金属器、陶瓷器、书画家笔墨等,演绎古代宗教、军事、政治、经济、科技、日常生活不同的侧面,又构架出一个动态完整的运动的四维世界。
本书依朝代先后顺序划分为十二章,通过器物演变,将四千余年的中国历史跃然纸上,诉说自夏至清的器物演变与文化变迁,希望从鉴赏角度为艺术品爱好者构建起一个宏观的中国器物史架构。
业内私下有人云:“此书一出,其余拼凑普及读物皆废!”
“鉴真章”系列

本作品的著作权等知识产权归中国艺术品鉴定网公众号(微信号:zgyspjdw)所有,转载请联系后台或邮箱(jiandingwang@163.com)获得授权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