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在线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当前页面:艺术品鉴赏 - 详细内容
  • 明•沈周《庐山高图》



明代吴门画家沈周(1427-1509),字启南,号石田,又号白石翁,长洲(明代苏州府,城东为长洲,城西为吴县,今并为江苏苏州市)人。他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受艺术熏陶。其父沈恒吉、伯父沈贞吉都擅长书画,是元代文人画风的继承者。而且家藏许多元代画家诸如黄公望、王蒙等人的真迹,这是他学习元代文人山水得天独厚的条件。加之他为人忠厚、淡泊于名利,终生在艺术中默默耕耘,所以能成为明代“吴派山水的一代宗师。

沈周的山水画,主要继承董源、巨然以及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吴镇的水墨浅绛体系,但也曾学习过浙派画家戴进(现藏于美国沈周五十四岁画的《东山图》,上面自题“钱塘戴文进谢安东山图,庚子长洲沈周临可证),可能是吸收浙派用笔和设色的某些长处,来丰富元代文人画法的表现力。沈周作画要求很严,据说早年多画小幅,四十岁以后才开始画大幅作品。他的山水大多描绘文人的生活环境和山川自然风光,鉴赏家们从画法上把他的作品分为粗笔和细笔(称“粗沈;细沈)两种,因为他的细笔山水少,所以认为细沈较珍贵。另一个吴门画家文征明的作品,也被分为粗文细文两种,而粗文较少,大约是物稀为贵,故而鉴赏界流传所谓粗文细沈的说法。然而粗沈毕竟是他艺术风格的主要方面。由于他的书法是学习宋代书家黄庭坚,因此养成用笔凝重老硬的习性,所以他临摹元代画家倪瓒的山水时,他的老师赵同鲁在旁总指出用笔又过矣,又过矣。他始终无法把握住倪瓒那种若淡若疏、似嫩而苍的笔调。他临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沈周临本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同样是用笔太过,缺乏黄氏笔法那种虚灵飘逸的感觉。然而他以凝重老硬的笔法,在学习王蒙、和吴镇,特别是学吴镇的山水画法中,获得个人艺术上的成功,形成一种简朴、淳厚的画风。他的画笔法坚实豪放,苍中带秀,刚中有柔,而且墨色深厚清润,具有蕴藉文雅的格调。即使晚年画风变得更为粗简,但也毫无粗俗的习气。此外,他有些水墨设色山水(如南京博物院藏《东庄图册》)其色彩简洁、明丽、高雅,在水墨设色方面确有胜于前人之处。

《庐山高图》是一幅纸本浅设色画,纵193.8厘米,横98.1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庐山高图》是为祝贺老师陈宽70寿辰而创作的巨幅山水。陈宽字盂贤,号醒庵,祖籍临江(今江西清江),所以画家描绘江西庐山之高,象征老师的道德高尚,同时表示对老师的崇高敬意(这种象征意义取自《诗经-小雅》: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庐山高图》画家采用全景式构图,以高远法布置画面,山峦重叠,草木繁茂,结构严谨,气势雄伟。画面下段近景一角画山根坡石,劲松杂树。中段以庐山瀑布为中心,飞流直下,其中两崖间斜横木桥,打破瀑布直线的单调。同时瀑布左侧崖壁的石块纹理具有内向的动势,与右侧位于中心的山冈岸壁,似乎产生一种力的碰撞,从而加强山冈向上的张力。下段两株高大的劲松,其姿态明显与中段山冈向上的趋势相呼应,把观者的视觉自然引向画面上段,使近、中、远景自下而上气脉相连。上段主峰雄伟,两边奇峰兀立,云雾浮动。主峰给人以崇高雄浑,厚重质朴之感,似乎寓意老师的宽厚博大的人格精神。

《庐山高图》是属于所谓细沈之作。这幅画在画法上是借鉴元代画家王蒙的技法,山峰多用解索皴,笔法稳健,充满着强烈的节奏和力感。中段山冈用折带皴,与王蒙《葛稚川移居图》画法有些相似,墨色较淡,皴笔精细,表现出崖壁的险峻。左边崖壁先勾后皴,墨色较重,并以焦墨密点,显得苍郁幽深。整个画面山石、层岩稠密交叠,一峰一石,作者都以干笔万笔的皴、点组成浓淡、疏密的远近层次,形成朴茂苍郁的艺术情趣。而且细节之处,如山中白云,山上的杂树小草、石阶、小路以及人物等都画得一丝不苟,显示出画家的旺盛的精力和严谨认真的创作精神。然而,由于作者在画法上尽力模仿王蒙,企图重现元人的嘶风,尽管他画得很完美,但从整体看却缺少元人那种不激不励的平淡天真的趣味,多少让人感到有些做作的印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